第六章(2 / 2)

交往過程能否順利進行以及交往的結果如何,常常影響人際關係的狀況。心理學研究表明,上述交往過程的三個層次出現偏差或障礙,都會影響人際關係。

(1)信息溝通過程中的障礙信息溝通過程中的障礙主要是交往雙方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人格等方麵的因素影響。具體來說,就是由於雙方文化程度上的差異、風俗習慣的不同、社會經驗的不同以及出於某種需要、動機而產生的對交往對方發生的信息產生誤解、曲解、斷章取義、難消化、偏見。交往雙方在人格特征上的差異,亦能造成溝通障礙。

(2)社會知覺,歸因過程的障礙在社會知覺、歸因層次上出現的障礙,常見的有第一印象,刻板印象、暈輪效應等。

第一印象,是指在人際交往中,第一次給人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以後要改變這種印象往往不太容易。這種現象顯然是不利於人際關係的交往。因為我們認識並了解一個人,不可能隻通過一次或兩次交往就完成的,而第一印象又容易限製我們對人的進一步了解。

刻板印象,是在人際交往中,對一類人進行簡單的概括或分類所形成的不正確印象。它使人在無形中戴上了深有偏見色彩的有色眼鏡。有些種族岐視就有這方麵的心理根源。刻板印象在符合客觀事實或交往對象時,有助於認識人、理解人,有助於交往;如果這種印象不符合客觀事實或認知對象具有特殊性時,就會對他人造成錯誤的判斷,從而影響良好的人際關係。

暈輪效應,也叫光環現象。“暈輪”原意指月亮周圍的光環,比喻高尚的東西更高尚,醜陋的東西更醜陋。“暈輪”在人際交往中產生的作用便被叫作“暈輪效應”。在人際交往中,某人身上所表現出的某一方麵特性掩蓋了真相,從而給社會知覺和歸因造成障礙。暈輪效應掩蓋了人的本來麵貌,容易產生對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盤否定,從而影響人際關係。

(3)互動層次的障礙在互動層次上,容易出現的心理障礙主要是自我意識障礙。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存在、自己與他人和周圍事物的關係以及對自己行為諸方麵的意識。這種意識是通過思維起作用的一種領悟,即主體對有關自己諸方麵的領悟。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識是通過與他人的交往而獲得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提出了“鏡中之我”的理論。“鏡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過觀察別人和自己行為的反應而形成自我意識,完成自我評價的。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之間出現差距,可能是因為自我認識不準(或高估或低估)造成的,也可能是由於怕別人取笑而有意高估或低估造成的。

自我意識障礙是人際關係的一大心理障礙。要克服這種障礙,從社會來講,就要加強對下一代人的培養和教育。家庭、學校及教育機構都要重視培養下一代人的正確的自我意識。

此外,人格特征、自私與猜疑、嫉妒與羞怯等心理,都會影響人際交往的效果。

2.人際交往的心理策略(1)角色協議人際交往建築於心理學的“自我狀態”。即每個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種自我狀態:父母的自我狀態,成人的自我狀態和兒童的自我狀態。父母的自我狀態是指父母對其子女的態度及行為而言,常表現為以權威與優越感為標誌的統治、責罵和其他專製作風。兒童的自我狀態是泛指一切像孩子們的態度與行為,常表現為好奇、衝動、情緒化等。成人的自我狀態的特征是注意對事實根據和理智的分析,表現為能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麵對實際,能冷靜的腳踏實地、合乎邏輯地分析情況。在這三種狀態中,每一種狀態都可能對人有暫時的或長期的支配作用,並使人產生相應的感覺與行為方式。

角色認識的順利進行也有賴於對交往角色的認知。即對某人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身份的認知與判斷及對有關角色行為的社會標準的認知。每個人對自己所擔任的角色行為標準的認知,決定了他在社會上的行為。如師生關係、上下級關係等,在一般人心目中都有固定方式,一旦角色確定,便在客觀上決定了交往方式,不懂得這一原則,將不會掌握好人際交往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