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1 / 2)

金鑲玉色塵心去——君山銀針

“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李白詩)。“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劉禹錫詩)。這是唐代兩位大詩人對洞庭君山的抒情詩句。“玉鏡嵌君山,銀盤托青螺”,確是壯景奇觀。君山和君山茶,曆來結下不解之緣,清代萬年諄詩雲:“試把雀泉烹雀舌,烹來長似君山色。”君山,又名洞庭山,本身就是神山仙境的意思,曆史上流傳著許多神奇的傳說。相傳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不幸死於九疑山下,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女英奔喪,船到洞庭被風浪打翻,湖上飄來七十二隻青螺,把她們托起聚成君山。愛妃南望茫茫湖水,扶竹痛哭,血淚染竹成斑,後人稱為湘妃竹。“斑竹一枝幹滴淚”,成了後世愛情忠貞的象征。因為她們是君妃,故把這裏定名為君山。膾炙人口的柳毅傳書的故事,也發生在君山。這裏有柳毅井,井水烹茶釀酒,清香芬芳。還有龍涎井、飛來鍾和用秦始皇的禦璽蓋的“封山”印。君山有大小七十二蜂,每個山峰都有一個名字,每個山峰都有異景奇觀,每個景觀又都有一段優美動聽的故事。

君山所在的嶽陽市,商稱嶽州。北宋範致明《嶽陽風土記》中有關於邕湖茶的記述。清代袁枚《隨園食單》記述:“洞庭君山出茶,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采掇很少。”清代黃本驥《湖南方物誌》全麵記述了湖南產茶的概況,作者在記述嶽州茶時,除引用《嶽陽風土記》、《瀟湘聽雨錄》、《隨園食單》外,又引用《湖南省誌》“巴陵君山產茶,嫩綠似蓮心,歲以充貢”。

君山為湖南省洞庭湖中一個小島,位於嶽陽城西15公裏處。島上土壤肥沃,多砂質壤土,年平均溫度16一17℃,年平均降水量1340毫米。3—9月間相對濕度約80%,春夏季湖水蒸發,雲霧彌漫,島上竹木叢生,生態環境適宜種茶。

君山銀針采摘開始於清明前三天左右,直接從茶樹上揀采芽頭。為防止擦傷芽頭和茸毛,盛茶籃內襯有白布。芽頭要求長25—30毫米,寬3—4毫米,芽蒂長約2毫米,肥碩重實,一芽頭包含三、四個已分化卻未展開的葉片。雨天不采、露水芽不采、紫色芽不采、空心芽不采、開口芽不采、凍傷芽不采、蟲傷芽不采、瘦弱芽不采、過長過短芽不采,即所謂君山銀針的“九不采”。

君山銀針製造特別精細而又別具一格,分殺青、攤涼、初烘、初包、複烘、攤涼、發包、足火八道工序。曆時三晝夜,長達70多小時之久。

殺青:在20度的斜鍋中進行,鍋子在鮮葉殺青前磨光打蠟,火溫掌握“先高(100一120℃)後低(80℃)”,每鍋投葉量300克左右。茶葉下鍋後。兩手輕輕撈起,由懷內向前推去,再上拋抖散,讓茶芽沿鍋下滑。動作要靈活、輕巧,切忌重力摩擦,防止芽頭彎曲、脫毫、茶色深暗。約經4—5分鍾,芽蒂萎軟,青氣消失,發出茶香,減重率達30%左右,即可出鍋。

攤涼:殺青葉出鍋後,盛於小蔑盤中,輕輕揚簸數次,散發熱氣,清除細末雜片。攤涼4—5分鍾,即可初烘。

初烘:放在炭火炕灶上初烘,溫度掌據在50—60℃,烘20—30分鍾,至五成幹左右。初烘程度要掌握適當,過幹,初包悶黃時轉色困難,葉色仍青綠,達不到香高色黃的要求;過濕,香氣低悶,色澤發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