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儲君之爭,向來是皇家最殘酷的爭鬥,稍有不慎,各方勢力便會鬧得魚死網破,萬劫不複。
包括武帝即位之前的幾百年來,沐王府從未參與過任何一屆的大位之爭。
原因有二:其一是因為他們膽小怕事,不敢作為;再者還是因為他們紈絝無能,漸被所有皇室後人看輕;
在那時,隻有登上上禹大位的人才會真正清楚,沐王府固然不中用,但其手中的沐家軍確是個足以致命的威脅!
而其中矛盾著實可笑,沐王府即便是草包不中用,到底能讓驍勇善戰的沐家軍唯命是從。令帝王欣慰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眾人漸漸忽視了沐家軍的存在,隻記得華而無實沐王府這座空殼子。
但今時不同往日,沐家軍猝不及防的再次出現在世人麵前,其聲威不減當年。遂,極易拿捏的沐王府一定會成為下任儲君爭相拉攏的香餑餑!
而湘汢之亂後,短短月餘,武帝竟已經發現,他其中的兩個兒子,已經將心思動到了這上麵來,早已派人屢屢去沐王府拜訪。
由於沐親王的懦弱,沐王府到底是還沒有真正攙和進去,但長期在權力與地位的誘惑下,假以時日,保不準沐王爺那個膽小鬼會動心。
太子杜寧如今雖然下落不明,就算其處境凶大於吉,但難保他還活著。而杜寧,顯然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叫沐王府記了他的恩。
這就更加不能確定沐王府以後不會為了還杜寧的恩惠,參與到他的儲君之爭來。但若是沐王府彼時不在闕都,而在千裏之外的廬州,遠水解不了解渴,也無法成為杜寧最大的助力,或者是其他皇子的幫襯。
杜寧之前的確安分守己,經過湘汢之亂後,也算是武帝目前很中意的兒子。但他此前如此提拔杜寧,更多的是為了讓其他幾個兒子多一些危機感。
在武帝看來,為帝王者,兄弟相殘並無可厚非,拉幫結派也在情理之中,但若是太早的忽視了他身為帝王的存在,也會令他產生不愉快的情緒,所以他要經常適當的給予他的那些兒子們一個警示。
至於杜寧,武帝那麼做同樣算是給了他機會,他也把握的很好,隻可惜時運不濟,如今生死未卜。而杜寧之後會如何,是否與皇位有緣?武帝倒是一改之前說其平庸的看法,暫時將他規劃進了繼承人之中,能不能活著回來,全看他自己的造化。
兒子,是武帝最不缺的棋子,在他的認知裏,上禹的江山本來就該是強者得之,如今是他,待他百年以後,便是他最強的兒子!
除了皇儲的問題,武帝之所以同意沐王府遷居廬州的另一個原因,則更為重要,是為了上禹的版圖。
沉寂百年的沐家軍突然現世,驚起軒然大波,與其叫他們繼續暗藏下去,引的朝堂中外人心惶惶,倒不如堂堂正正的用他們去保衛上禹的國土。
沐家軍的人數到底有多少,武帝並不知情,曆代所有的上禹帝都不是十分的清楚!但是沐家軍的忠誠程度與其所擁有的能人異士,確是到了叫所有為王者都眼紅的地步!
上禹帝信任沐家軍會誓死守護本國疆土,卻不相信沐王府能控製自己的貪婪之心。如今沐王府沒落,人丁稀薄,即便沐家軍再是英勇,儼然是徒勞,沐王府中可有誰能堪此大任?
沐王爺有句話叫武帝真正聽到了心裏去,他說,沐王府若是要造反何必等到一代不如一代的時候?
武帝了然,沐王府到底是沒那個膽子。許是多年來,上禹的皇帝,都被當年的首代沐王的豐功偉績所震懾,已然忘記了百年之後他的後人竟是如此的不堪,依舊保留著對首代沐王的忌憚,以至於忽略了現實中在任的沐王是怎樣的存在。
紈絝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