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狀的小山包上,缺口馬蹄形的三排紅磚平房裏,住著這麼四十口人,南腔北調,身份複雜,倒也是個小小的社會。為了維護社會秩序,李長辛和年紀大點的男學生石家壯,帶著砍柴的斧頭住在校門口的傳達室裏。他倆使勁記住這些經常出入校門的準職工的相貌,以免再有外人“擠”進來。
這些準職工大都早出晚歸,隻把學校當作寄宿的旅店。本來嘛,章校長並沒有頒發“口頭聘書”,不準入家共享野菜粥,他們當然要天天外出自謀生計,自己解決填充肚皮的大問題啦。
校工李長辛的職責非常重要。他必須盤問每一個不相識的來訪者。如果是前來聽地理課的“學生”,請進,記住人數,下課後還要如數請出去;如果是背著行李或拉家帶口的“專門人材”,前來投靠“難民學校”的誌士仁人,對不起,一律擋駕。那位獨眼韓隊副也很負責任,常以總保鏢的身份關照李長辛:“要是你的斧頭擋不住,就來找我!”一邊說一邊習慣地拍打腰間佩帶的手槍。
馬蹄形院子裏這個小社會暫時和平相處,外邊關於戰局繼續惡化的壞消息不斷傳來。許多走投無路的難胞幾乎天天跑到這個“難民服務站”來問長問短,問這問那,既提問題,也互相交換消息。
問題依然千奇百怪,很難作出滿意的解答。
“聽說獨山有個舍飯寺,每天施舍兩大鍋苞米粥,你們學校哪天開始施舍粥飯?”
“斑疹傷寒是虱子傳染的嗎?它跟猩紅熱的症狀有什麼區別?什麼草藥能治傷寒病?”
“聽說廣西、貴州搭界的地方,土匪吃人肉,是真的嗎?”
“我想把孩子送給你們中學。就是年紀小一點,才七歲,你們有小學一年級嗎?……我不是來給孩子報名的,是把孩子白送給你們!”
“我們幾位,請求在貴校搭夥食。一個月多少錢?我們也是粵漢鐵路的員工啊!”
“我娘昨夜裏死啦,諸位幫幫忙吧,施舍一領破席頭兒,再幫我刨個深點的坑,也免得被豺狗拖出來……你們積點陰德吧!”
“校長!今兒後半晌天狗吃了毒日頭,您算個卦,是小日本死了皇上吧?”
一九四四年的這天下午,的確發生了一次日全食。兩天前,章校長在城裏遇見了一位美國隨軍記者,二人親熱地擁抱在一起。
“密斯特章!你也來到了柳州?你可愛的中學也遷來柳州了嗎?”
“遷來了!學生很少,可是我們還在上課。你呢?詹姆斯,你怎麼還在柳州?”
“我住在城外的飛機場。章,美國空軍很快就要撤退了,去重慶,你願意跟我一同飛到重慶去嗎?”
“謝謝你的好意,但是,你的飛機太小,裝不下我的中學呀。”
“是是!密斯特章,那也請你到飛機場來一趟吧,咱們好好談談……”
就是這次,美國記者詹姆斯說,兩天以後將發生一次日全食,南亞和華南大部分地區都看得見。章校長回來之後,組織學生們觀看了這次難得見到的日全食。
為這件事,柳州城裏的難民們又高興起來了!有文化的、沒文化的,迷信的、不迷信的,包括“扶輪中學”的師生們在內,都寧肯相信這是天怒人怨的小日本即將壽終正寢的預兆。
正值秋高氣爽,吃過了晚粥,師生們都搬著板凳坐到院子裏來,聽章校長講解發生日全食的科學道理,同時也講解小日本真的即將滅亡的科學道理。準職工們對天狗吞日也很感興趣,不但接受了“口頭聘書”的姚醫生夫婦前來聽講,連獨眼龍韓隊副等人也湊到院子裏來了……
“到底是校長有學問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中間嘛,還知道……還知道小日本好比秋後的螞蚱--蹦噠不了幾天啦!”
聽講之後,姚醫生大聲讚揚章校長。
“別看咱們是難民,難民裏也出狀元郎!”女裁縫為了爭取當上正式職工,也跟著誇獎:“跟你們這幫文化人住一塊兒,連我這個裁縫都懂得天狗為啥吃日頭啦!”
“講得頂呱呱呀!我這一路逃難,到處都能碰見有學問的文化人,真戲(是)好運氣呀!”大三元的廚師努力講著廣東官話,也決不放過討好的機會。
韓隊副聽來聽去,大夥都在誇獎文化人,唯獨沒人誇他。心頭惱火,斜起一隻眼,盯著章校長問:“兄弟倒要請教一件事,難民裏邊文化人為啥這麼多?文化人有啥了不起?”
也許是“天狗食日”帶來的喜悅未消,也許是韓隊副的問題值得當眾作答,章校長肚裏的野菜粥尚未消化完畢,便打開了話匣子。
“七七”事變後的一年之中,先是平津陷落,接著上海變成了“孤島”,南京失守,所以武漢一度成為國統區抗戰的重心和文人薈萃之地。“七七”抗戰一周年剛過三個月,武漢、廣州幾乎同時陷落,長沙又成了將星雲集、文人彙聚的城市。十一月,因日寇侵占嶽陽,國軍驚慌失措,誤報“日本兵過了撈刀河”!
說到撈刀河,章校長講了個小故事:“蔣委員長是很有學問的軍事家,特別熟悉《三國演義》,他記得一清二楚:關公率兵攻打長沙的時候,曾經與駐守長沙的老將黃忠進行過一場惡戰。因為二人都使用笨重的大刀,所以很費力氣,叮叮鐺鐺,關公的那把八十二斤重的青龍偃月刀竟然掉進了長沙城北不遠的一條河裏;幸虧周倉會水,立刻下河把大刀撈起來,這才打敗了黃忠,攻破了長沙城。為了紀念周倉下水為關公撈刀,這條河便定名為撈刀河。蔣委員長睡夢裏接到電話,說是鬼子兵過了撈刀河,便立刻想起了一千七百年前的這個戰例典故,大吃一驚,哎呀呀,那不是已經兵臨城下了麼!這可怎麼辦?忙中有錯呀,蔣先生就下了一道密令,放了一把震驚中外的長沙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