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心鳴也順著她的話音,笑道:“就是。”
金詠荷又接過來另一塊石頭,放在地上,擺好,挨著樸聖姬坐下來了。見樸聖姬不扇風了,就催促她快些扇。樸聖姬沒有辦法,隻得繼續給她扇風。金詠荷則愜意的笑著,很是受用。
沈心鳴看著綠油油的玉米地,忍不住讚歎道:“看來今年的收成錯不了。”
趙君豪很讚同的說道:“是,錯不了。”然後指著前麵的一穗玉米棒,讚歎著說道:“你看,那穗多大呀。”
沈心鳴點點頭。
金詠荷也好奇的說道:“是呀!聖姬你看,那些玉米棒真的好粗好大呀!”
樸聖姬看著,也不住地點頭。
金詠荷忽然發現不遠處的一片地的玉米棒卻很小的,就詫異的問道:“那些怎麼那麼的小呢?而且很多秸稈上都沒有穗子了呢?”
樸聖姬順著她的眼神看去,果然,那片玉米地的秸稈要比別處的矮了一截,很多的秸稈上隻剩下玉米皮子,有的玉米棒也要小得多。但她不知道其中原因,也就沒有說話。
沈心鳴看了看說道:“那是一片粘玉米。”
金詠荷聽了,不知道什麼是粘玉米,就好奇的問道:“粘玉米!什麼是粘玉米?”
樸聖姬已經知道了,但是她笑了笑沒有說話。
沈心鳴說道:“粘玉米是我們夏季早市上能買到的那種玉米,這種玉米成熟早,但是不包產。它的玉米粒兒既粘又香,很好吃的。而且,在那個季節,人們都喜歡吃,所以,即使不包產,也能賣個好價錢。”
金詠荷聽明白了,說道:“噢~!原來是那種玉米呀!”說完,看著樸聖姬,笑道:“我們以前沒少買來吃呢。”
樸聖姬笑了,說道:“你這個小饞鬼兒,一天吃好幾根。”
金詠荷一聽,反而更加得意了,笑吟吟的說道:“我就是在那幾天把體重降下來了,有一斤多呢。”
莫蘭心走過來了問道:“是麼?這可是一個好方法,明年我也要多吃玉米。”
金詠荷驚訝的說道:“你也要減肥呀?”隨即打趣說道:“你還是省省吧!再減肥你就成棍子了,君豪不得與我急眼呀!”
趙君豪聽著,說道:“成棍子也比成小豬強,圓乎乎的,整個一個皮球。”
金詠荷聽了,立即氣哼哼的說道:“好啊!君豪,你敢說我是小豬、皮球,看我怎麼收拾你。”說完就要站起來。
趙君豪嬉笑著躲開了。
金詠荷恨恨的說道:“你記住呀!蘭心,你可要幫助妹妹,替我出口氣。”
莫蘭心笑道:“好啊!你等著吧!”
樸聖姬笑著提醒道:“可別等到了吃喜糖的時候,那可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了。”
金詠荷說道:“就是!”
莫蘭心羞紅了臉,訕笑道:“不相信我,就拉倒。”
沈心鳴看著她們鬧,也覺得很有意思。但是年齡要大幾歲,不好意思站在這裏了。就走向一邊,來到趙君豪的身邊。趙君豪問道:“前麵還有多少路程了?”
沈心鳴向四外看了看,想了想,才說道:“應該還有十二三裏地吧!”
趙君豪說道:“噢!也不多了。”
說笑了一陣,也歇夠了,就又都騎上自行車,要開始走後麵的路程了。一直到盧溝橋,再也沒有歇息。
離著很遠的地方,就看到了盧溝橋。遠看那橋橫跨在河的兩岸,煞是雄偉。同學們更加的興奮了,前麵的男同學再也控製不住了,撇下大部隊,徑直向橋頭飛馳而去。後麵的女同學看見了,一陣好笑。其中有幾個不甘落後,緊緊追趕,但是她們的力量畢竟不能於難生同日而語,跑出百八十米還是被落下了。
樸聖姬故意走在後麵,她要仔細看看這裏的景致。眼前那座氣勢恢宏的盧溝橋果然是名不虛傳,像一條巨龍橫跨在河的兩邊,橋上的橋墩上立著的石獅子,尤其引人注目。大橋的四周的景致也很美,尤其是在秋季,黃綠相間,更有一股子說不出來的妙處。河岸邊白楊樹遮天蔽日,柳樹是婀娜多姿,對麵的山坡上更有一處低矮的樹林夾在中間,虯枝橫生,看得出來這是一片杏樹林,她心裏暗想:這如果是在春天杏花開放的時節,景色更美了。這些山巒與樹木,恰好把此處圈了起來,形成一處洞天的感覺,環顧天空,就覺得這裏很空曠,藍色的天空,甚是深遠,好像蘊藏著很多的秘密,憑空想象,這裏的“盧溝曉月”,確實是優美的景致了,現在看不到真是遺憾。
待到所有的人都到了盧溝橋橋頭上,早到的同學放下車子,已經要跑到了橋的中間了。趙君豪大聲的招呼所有的同學集合。大家很自覺的站在橋頭上。趙君豪大聲的說道:“同學們,現在我宣布,我們順利的抵達了盧溝橋了。”同學們一聽,立即歡聲雷動,掌聲響徹四方。
趙君豪接著說道:“盧溝橋,是我國最有曆史意義的一座古橋,我們在欣賞大橋之前,必須對大橋的構造概況和人文曆史有個了解才對。現在,就請我們歡迎我們的老師來給大家講一講,大家歡迎。”他的話音才落,掌聲又再次想起來了。
沈心鳴很激動的走到當中,麵帶微笑的說道:“我們班級組織這次也有活動,很好,很有價值,我希望大家盡情的玩,盡情地笑。”說完以後,他停頓一下,轉身環顧一下大橋,深情的說道:“盧溝橋,這是一座舉世聞名的大橋,這不僅僅是因為它的造型奇特、曆史悠久,更因為它有著迷人的魅力,它見證了一個民族的頑強精神和聰明才智。這座橋位於北京城西南十五公裏豐台區的永定河上,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了,蒔花北最長的古代石橋。大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時毀於大水,又與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