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性格與心理(1)(2 / 3)

因此,我們必須改變不良性格,使性格趨於健康。那麼什麼樣的性格才是健康的性格呢?健康性格的結構如下:

(1)獨立性。獨立自主,辦事穩重、負責任,不獨斷專行。

(2)愛別人。愛自己的家人、親戚和朋友,並能從中得到樂趣。

(3)現實性。無論現實如何,都勇於麵對,腳踏實地,不幻想。

(4)懂得求助別人。困難之時坦白地求助他人,不硬撐,樂於接受別人的幫助與愛。

(5)目光長遠。目光長遠,不會隻顧及眼前利益。

(6)張弛有度。會工作,也會休息。

(7)自控怒火。不可避免地生氣時,能夠自我控製、把握尺度。

(8)穩定工作。很喜歡自己的工作,不見異思遷,即使需要調換,也會非常謹慎。

(9)喜愛孩子。喜愛孩子,肯花時間去了解孩子的特殊要求。

(10)不斷學習和培養情趣。不斷地增長學識,廣泛地培養情趣。

(11)寬容和諒解。善於寬容和諒解他人,不苛求。

每個人的任何性格特征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從小由社會環境、教育和自身的實踐共同、長期塑造而成的。一個人的社會環境,包括他的家庭、學校、工作崗位、所屬社會集團以及各種社會關係等。其中的各種社會關係與生活條件,以及人對它們的反應,影響塑造著人的性格。

(一)家庭是一個人性格最初形成的主要決定力量

家庭是社會、經濟的基本組成單位,濃縮著各種社會道德觀念。所以說,社會環境對兒童性格形成的影響首先是通過家庭發生的。具體說來,主要是通過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兒童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及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對兒童的影響實現的。

近年的研究證明,從出生到七歲這段時期是人在其一生中身心發展尤其是大腦發展最旺盛的階段。因而此時期家庭環境的反複刺激會在兒童的大腦裏留下深刻痕跡,促進其大腦潛力的發展及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認知、情感和意誌過程的發展,這些對人性格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人的許多不良性格特點都與這一時期所受的家庭不良教養有關。如自高自大、利己主義、脾氣固執、缺乏獨立精神,源自父母的過分溺愛;孤獨、抑鬱和執拗,甚至冷酷、殘忍的性格特點,是源自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經常訓斥、打罵,使孩子總感到家庭沒有溫暖;悲觀、孤僻、易鑽牛角尖兼有堅強、果斷的性格特點,與喪失父母被人欺侮或父母離婚有關;容易生氣、警惕性高、死不認錯或兩麵討好、投機取巧、好說謊的性格特點,與父母意見分歧、各搞一套有關……詳細狀況見下表。

因此,在兒童出生到七歲這一段時期內,家人一定要注意正確的教養方式,為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成長環境。另外,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父母在教養孩子上特別要注意防止溺愛,否則會使孩子將來無法獨立立足於世。

(二)學校教育對人的性格也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在一個學校班集體裏麵,教師的性格、行為和班集體的風氣對學生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經常受到老師和班集體肯定、尊重的學生,通常積極樂觀、自信心強,並且具有集體主義觀念;經常受到老師和班集體否定、排斥和歧視的學生,往往會形成敵對、自卑、軟弱等性格特點。

走出班集體,整個學校的風氣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性格的形成。尤其是學校裏的團、隊活動,具有生動性、趣味性和靈活性,使學生易於接受,又能豐富學生的心理活動內容,使學生能夠懂得如何處理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促進他們的集體主義品質和意誌、性格的發展。例如,讓學生擔任班主席,利於培養其責任心、組織才能等性格品質;讓學生擔任小組長,利於培養他們關心同學、團結同學、以身作則等性格品質;體育和勞動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耐力,養成勇敢頑強、樂觀、有責任感、有紀律性、愛護公物與團結友愛等性格特征。

所以,培養一個人的健康性格,必須注意正確地加強其學校教育,學校老師負有重要責任。

首先,老師不可動不動就批評甚至打罵學生,要時常肯定、誇獎學生,要領導整個班集體,了解每個學生,教導他們平等相處、彼此尊重。

其次,老師對學生的性格教育要注意量體裁衣、因材施教,隻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對自尊心強、缺乏勇氣的學生,要采用先冷淡處理、後單獨談話的教育方式;對於較固執、不愛多說話的學生,要多用事實、榜樣來教育或用後果教育法讓他自己接受教訓;對於活潑、有點自負的學生,可當麵批評、爭論,但一定要堅持說理;對於頭腦靈活但容易驕傲、批評幾句就要哭的學生,可多問幾個為什麼,幫助他想得周到些,並著重要求實際行動等。

(三)社會信息影響人的性格形成

通過直接觀察或別人間接傳授的社會信息,會影響人的性格形成。對社會信息的直接觀察能夠更為迅速地影響人的性格。

影視節目、書刊或現實中的英雄榜樣和模範人物,能夠激起人的共鳴,引起模仿意向。比如,當年轟轟烈烈的“學習雷鋒好榜樣”運動,無數的人加入其中,培養了人們樂於助人、勇於奉獻的良好性格品質,這就是一個典型例證。再比如,當個人由於生理殘疾或其他原因而悲痛絕望時,看看張海迪的故事或許可以喚起生活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