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徐誌摩與“人間四月天”(3 / 3)

他愛林徽因,他心目中也就是把林徽因作為中國的曼殊斐爾,作為心靈中這種美的幻影去追求。她們被稱為中國的曼殊斐爾,當然是在成名之後。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在回憶母親身世的時候說過這樣一段話,“外祖父曾留學日本,英文也很好,在當時也是一位新派人物”。就是指林長民,林徽因的父親。“但是他與外祖母的婚姻,卻是家庭包辦的一個不幸的結合,外祖母雖然容貌端莊,卻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不識字的舊式婦女……因為出自有錢的商人家庭,所以也不善於女紅和持家,因而既得不到丈夫,也得不到婆婆的歡心,婚後八年才生下第一個孩子,一個美麗聰慧的女兒,就是徽因。這個女兒雖然立即受到全家人的真愛,但外祖母的處境卻並沒因此改善。外祖父不久又娶了一房夫人,外祖母從此就更受冷遇,實際上過著與丈夫分居的孤單的生活。母親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矛盾之中,常常使她感到困惑和悲傷。她愛她的父親,卻恨他對自己母親的無情。她愛自己的母親,卻又恨她不爭氣,她以長子真摯的感情,愛著幾個異母的弟妹,然而那個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際關係,卻在精神上深深地傷害過她。可能是由於這一切,她後來的一生中,很少表現出三從四德式的溫順,卻不斷在追求人格上的獨立和自由。”所以這種家庭的境遇,也成了她沒有接受徐誌摩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我覺得徐誌摩想離婚,有兩方麵的原因,一個是他在英國結交了很多朋友,生活哲學的眼光、視野打開了。他在給家裏人寫信的時候,說他在這裏如魚得水,周圍有那麼多的英國朋友給他帶來了無限的歡樂,而且朋友的哲學,都是那種愛人類,愛自由,提倡自由結婚,也自由離婚。徐誌摩最早去美國留學的時候,本來是學經濟學的,到後來對政治發生興趣之後,要去英國追隨羅素。他就從美國跑到了英國,而那個時候羅素又不在英國,羅素在中國講學。反正後來他和羅素認識了,羅素的人生哲學和人生經曆對徐誌摩的影響就更深刻。徐誌摩跟羅素非常相熟的時候,羅素已經離婚,他們的婚姻,和徐誌摩與張幼儀非常類似了。羅素當時的妻子叫阿魯絲,他們是自由戀愛,自由結婚的。婚後八年,有一天,羅素出門散步,忽然就覺得自己不愛妻子了,也提不出什麼理由,回來之後就執意要離婚。扯了半天,最後反正婚就離了。羅素的哲學就是“忍受、怯懦,人隻能在痛苦中苟活一世”。

我想羅素和阿魯絲的離婚,對當時正想跟張幼儀離婚再娶林徽因的徐誌摩來說,等於是在已經燃燒的火上又加了一把幹柴。據張幼儀後來回憶說,早在他們婚後,她還沒有懷孕的時候,徐誌摩就曾經對她表示過,他要向傳統宣戰,成為中國第一個離婚的男人。那麼很幸運的是,徐誌摩最後實現了自己的這個諾言,成了第一個在報紙上登離婚啟示離婚的中國男人。這可以進入中國之最了。我在這裏想替徐誌摩辯護幾句,大家可能會覺得我是沒理攪三分。徐誌摩不是在和張幼儀離婚,他是和封建傳統離婚,這就替徐誌摩解了一個圍。因為他痛恨傳統,他把張幼儀跟他的婚姻當成是封建傳統對他生命的一種禁錮,一種束縛,所以離婚就是把它升華了。不是徐誌摩跟某一個單個的女人離婚,他是要向那個傳統宣戰,宣戰的結果,是一個善良的、美麗的女人的幸福婚姻被犧牲掉了。我這樣說的意思,是怕女權主義者饒不了徐誌摩,因為他在這點上太對不住張幼儀了。這是徐誌摩要離婚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呢,就是林徽因,是他心靈裏期待的那個惟一靈魂之伴侶,是他夢影裏的曼殊斐爾。為了得到這份愛,他不惜犧牲掉張幼儀的幸福和愛情。

由於時間關係,先講到這兒。按照慣例下麵是自由提問時間,大家可以自由發問。

“筆者補記:按演講時間,應是中午12:00結束,但提問不斷,一直持續到下午1點半,故有以下超長之問答部分。又因話筒原因,提問音不清晰,故隻能保留回答”

答:為什麼林徽因會擔心,她如果答應徐誌摩可能會不幸福。就是說徐誌摩的這個幻影,是因那個特殊的時間段而來,可能因為時過境遷,這個幻影就會發生變化。林徽因她不敢保證自己在這個時間是幻影,過了這段時間她還是幻影。這個幻影可能變成其他人了。由於她這種擔憂,所以她不敢答應徐誌摩而選了梁思成,我想她的一個很重要的考慮是這方麵。徐誌摩的幻影是不停地變化的,你比如說最開始他和張幼儀,婚姻也很幸福。那麼張幼儀的身上就已經體現了他這種愛、自由和美的三位一體的幻影,他跟張幼儀也有一段非常幸福的婚姻生活。

後來,他走出硤石,走向世界,到了英國,接觸了那麼多朋友,他才知道自己的視野是很小的,尤其是遇到林徽因之後,他覺著那個幻影應該是林徽因。再到後來,這個幻影,比如說他跟林徽因分手之後,他去追陸小曼。陸小曼幻影的份量可能比林徽因要輕許多,但他需要跟陸小曼的那種情感來填補自己的情感空虛,所以他選擇了陸小曼。我感覺他是在對自己做一個潦草的交待吧。他跟陸小曼結婚,恰恰是在梁思成和林徽因成婚之後不久,就是他覺著他對林徽因已經完全沒有希望了,沒有指望了。怎麼辦?就跟陸小曼湊合著過吧!隻是他沒有想到陸小曼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個樣子。他說她穿個藍布褂子很樸素,到後來完全是個交際花,抽大煙,又染了很壞的習氣。徐誌摩讓她斷煙,她不斷。徐誌摩後來也理解,因為她好像有腹痛病,煙殼能夠治痛啊,徐誌摩就由著性子任她去了。我覺得某種程度上可以那麼說,這個夢啊,被擊傷,被擊碎。夢和現實畢竟有很大的距離,尤其是戀愛、婚姻。就是說,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選擇愛情很重要,選擇戀愛,選擇愛情,選擇婚姻,本身就是選擇人生啊!我告誡小女生們幾句,對自己標榜是詩人的男性最好避而遠之,因為詩人他生活在他自己的理想空間,他的那個幸福跟你的幸福觀念呢,差得很遠,不在一個層麵上。作為一個詩人你可以去敬仰他,你可以去讀他的詩,你可以去喜歡他的詩,但是你們的生活是鍋碗瓢盆,是家長裏短,而這些好像很難用什麼特別聖化的詩意來表達。對吧?

答:如果說她答應了徐誌摩,兩個人結婚了,她不敢保證自己跟徐誌摩的婚姻是幸福的,可能幸福是一瞬間的,就像張幼儀和徐誌摩新婚後那段生活一樣。但是那段幸福期之後,徐誌摩可能又會去找另外的幻影了,因為現實離他的夢想畢竟是有距離的嘛。你比如說他要照顧小孩,要應酬等等,應酬當中又認識了一個,比如說從品貌才學上可能還在林徽因之上的,因為這個你很難說啊。雖然現在我們說林徽因是第一才女,但是有沒有超級才女,也可能在等著徐誌摩呢?所以從這意義上來說,林徽因是非常聰明、明智的。她覺著,就是剛才那位小姐說徐誌摩是活在夢想當中,我們用一個好詞,就是他在夢想當中生活得非常快樂和痛苦,像白岩鬆的書名《痛並快樂著》。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覺著就整個徐誌摩的婚姻愛情故事所牽扯到的人物,最傻瓜的就是徐誌摩自己了。他的那個夢,完全被現實所擊碎。他是個失敗者。

答:我覺著愛情、婚姻吧,很難有一個理性的答案。如果要能理性地去解釋戀愛、婚姻的話,那婚姻肯定是一件特枯燥無味的事。我們今天講求真愛,而且真愛好像已經很難尋了。看看周圍的現實世界,離婚率很高,找一個自己所愛,然後又愛自己的人,也已經很難了,現實生活中那樣的例子往往很多。為什麼說徐誌摩這個事總被大家熱衷於再談,他們這種互相絞在一起的關係,非常有意思。比如說徐誌摩跟林徽因,張幼儀對徐誌摩,他們這三個人的關係,是一種愛我的我不愛,我愛的不愛我。我們今天實際上這樣的事情也比比皆是,太多了。經曆過戀愛的人,我自己也是,我也追求過女孩子,我非常愛她,而她在愛另一個,就是這樣的事我們隨時都可能會碰到的。最後我感覺,至少到目前為止啊,我覺得還算幸運的,我跟一個我愛的,也愛我的人結婚。是不是過些天我會像徐誌摩一樣的去尋找夢的影子?那我就不敢保證了。

答:這首詩就是,而且不是徐誌摩在劍橋寫的,徐誌摩管劍橋叫康橋。是在1924年,徐誌摩從英國回來之後,做第二次的情感旅行,再次到了英國。那麼他在這次的英國之行,寫了一首以康橋命名的詩和一篇以康橋命名的散文。這兩篇都分別是他詩和文裏邊的精彩之作,詩歌就是《再別康橋》,散文就是《我所知道的康橋》,他在這篇散文裏,把康橋跟他的人生情結說得比較透。他說他的視野是康橋給打開的,他的生命是從康橋開始的,他的詩歌靈性也是從康橋而來的。那個時候他在康橋,留下了很多跟林徽因戀愛的影子。他倆那個時候,十六歲花季的林徽因和二十五歲的徐誌摩,完全是處在懷春少男少女初戀最甜蜜的階段,而且這個階段給徐誌摩帶來情感上非常強烈的刺激。他從這個時候開始寫詩,除了情感之外,從他的個人性情氣質上來說,他也最適合當一個詩人。所以當他的一個英國朋友狄更生跟他講,你不要去學什麼政治學、經濟學,從你這個人的性情來說,我覺得你是個詩人。我覺得這點看得就非常準,對徐誌摩的分析也非常到家。

答:所以我反複強調一點,我們不要因為徐誌摩對張幼儀不公啊,就說他是一個什麼情感上的壞蛋。不是。他是一個詩人,我們要盡量把自己也當成一個詩人,去理解徐誌摩的那種情感。他那不是凡人的情感,他率真起來就像一個孩子,他不是惦記著去追一個自己愛的女孩子,而把另一個女孩子的幸福置於不顧。他不是那樣的人。雖然行為的、現實的反映上好像有很大這樣的成分在裏麵,但是,反正我希望吧,包括我在內,在座的朋友都盡量地去理解徐誌摩吧。這也可能是因為我自己喜歡他,所以老是替他辯護。

答:因為他為愛而生為愛而死,這是他人生的信條嘛,而且是作為一個詩人很重要的一部分,我覺得他就是靠愛來支撐著生命。不管是英國的拜倫、雪萊,還是我們的郭沫若、艾青,等等,很大的詩興勃發的成分,都是有愛的刺激和活動在裏麵。如果沒有愛,我想肯定這個人成不了詩人。

答:這個就涉及我們今天的道德評判了。所以我為什麼總強調我們盡量要以一個詩人的情懷來理解、來貼近徐誌摩,也就是我為什麼勸女孩子們不要選擇徐誌摩當丈夫,就是這樣的人對任何一樁婚姻,對任何一個女性來說都是不安穩的,或者說都是一個危險因素。就現實去考慮,生活中個人的命運選擇是不一樣的,我們允許徐誌摩這樣的人存在,同時也應該盡量的使自己的胸懷放寬廣,看到有徐誌摩這樣的人的言談舉止,要善意地接受,理解,體諒。當然對徐誌摩這樣的人勸解估計是沒用的。

答:徐誌摩跟胡適是非常好的朋友,胡適就跟徐誌摩談過不止一次,說你這樣下去的話就被陸小曼毀了。徐誌摩那個時候完全是在京滬之間往返奔波,疲於奔命,然後他又期待著。我講到了,他想用自己那種單純的信仰,用自己的心血去培養她,或者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想改造她的情感世界,想把她改造到接近自己理想的一種程度,來繼續自己的美滿婚姻。還有呢,就是說,當時他也麵臨著壓力,你比如說梁啟超在婚姻上對他的訓誡,就是“我希望這次看到你們是最後一次結婚”。這個東西對他,我想也會潛移默化地有影響。他已經經曆了兩次婚姻,而且惹得滿城風雨,如果他跟陸小曼再離婚,再戀愛,那他就會失去,比如說可能會失去很多朋友的理解。我想他不肯跟陸小曼離婚,有種種複雜的原因在裏麵,我們今天很難設身處地地替他想得很周全,因為我們畢竟不是徐誌摩,畢意沒有生活在他和陸小曼的情感矛盾糾葛當中。可能有些很潛在的因素我們很難考慮到吧!

答:反正作為詩人,徐誌摩是幸運的,由於這四位女性,由於他愛的投入,由於熱戀,他成了現代文學史上的浪漫詩人。我稱其有一種飄逸詩風。他的詩,你像“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不帶走一片雲彩”。像這樣的詩歌,是徐誌摩以外的其他詩人,不管是郭沫若、艾青、卞之琳等等,都寫不出來的。他的那種輕靈、飄逸,跟他這種生活中的率真,包括對女性的態度,我覺得都是有關係的。如果說他是一個沉穩的、負責任的人,他的詩風就不是這樣的。詩如其人,文如其人,我覺得有一定道理。如果說這個人是一個我們俗話說的三棍子打不出一個屁來的,他怎麼能寫出徐誌摩這樣的詩呢?

答:我覺著某種程度上可以這麼說,我也很同意你的意見,我覺著徐誌摩的這個幻影呢,確實是以自己為中心的。他的愛確是從自我中心出發,你看他對張幼儀的態度,對張幼儀這種情感的犧牲,我覺得都可以這樣說。所以為什麼有的人說徐誌摩是一個情感上的自私鬼,我覺著也有這方麵的成分在裏麵,就是說,他是一種男權的表現,女權主義者是不會饒恕的。那麼他當初那麼做,又是受到二三十年代晚清民初那個曆史時代、文化環境的影響,如果換今天的話,我想徐誌摩也不會那麼做。就是說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產生的曆史時代背景,我們隻要不忽視這個,就可以比較清晰地去認識和把握問題了。

答:這種同情就建立在他自己是個詩人的基礎上,他離婚前後對林徽因、陸小曼的每一次追求他不失意嗎?不痛苦嗎?我覺得你設身處地為他考慮考慮,你把你換成徐誌摩來想一想,任何一次情感的付出,最後失去,都會留下痛苦的痕跡的。

答:他這首詩,我印象當中已經是寫得很晚了,就是徐誌摩的詩風跟他情感的起落,有直接的關係。你比如他寫跟林徽因狂戀,然後寫康橋的時候,他的那個感情是很輕靈的,飄逸的,影響到他的詩風也是這個。那麼他寫《別擰我,疼》的時候呢,他跟陸小曼感情出現了矛盾,但是他又不願放棄陸小曼,他想用自己的心血去培養她。他們兩個人有那種夫妻之間啊雖然鬧矛盾,但是打情罵俏也是少不了的。他這首詩是他們自己等於是私房的那種調情吧,就是寫陸小曼怎麼跟他撒嬌耍賴,所以就有那種酸氣了。這首詩我也不喜歡,別擰我,疼,多酸啊。這是今天瓊瑤小說裏才應該有的。

答:是,因為他是“新月派”的主將,而且那個時候從英美留學回來的學者很吃香。徐誌摩在回國之後,就在清華大學作了第一場演講,是受清華大學文學院的邀請,在大禮堂裏邊用英文講了場演講,題目叫《藝術與人生》,演講時他表明自己是用純粹劍橋學院方式來誦讀自己的論文,他也是標準的倫敦音。但演講是失敗的,等演講完了之後,往下一看,所剩寥寥無幾了。但是令他最感幸運的是第四排上坐著林徽因。

可以看出來,徐誌摩跟林徽因的事情實際上是非常有意思的,你說林徽因愛不愛徐誌摩,就是從這樣的小事上你都可以看出來。林徽因她愛徐誌摩,理解徐誌摩,別人聽不下他的演講,她卻始終是他的支持者,或者是那種至交好友吧。這種好友一定有特別深沉、深厚的情感因素在裏麵。徐誌摩一看林徽因在,已經快熄滅的愛情的火花就又迸裂出來了。

另外,1924年泰戈爾訪華,我剛才提到,他和林徽因都來接待泰戈爾,那麼他們又有機會在北京相逢,伴著泰戈爾去講學,去參觀。現在還有一張曆史照片,中間是泰戈爾,白發長須,徐誌摩和林徽因各立兩旁,刊登在北平的各大報紙上,還被當時的人稱為是一幅鬆竹梅三友圖。意思是說泰戈爾是南極壽翁的樣子,林徽因冰清玉潔,再加上一個郊寒島瘦的徐誌摩,用的那個詞叫郊寒島瘦,因為那個時候徐誌摩很瘦啊,瘦骨嶙峋的白麵書生,完全構成了一幅鬆竹梅歲寒三友圖。為了歡迎泰戈爾,又根據泰戈爾的-個戲劇叫《齊特拉》改編上演了一個短劇。在短劇裏徐誌摩扮演愛神,林徽因扮演一個公主。有好多的台詞,都是徐誌摩在向林徽因傾訴,那正好是愛神的台詞,恰恰映證出徐誌摩當時的心境,所以他演出非常的到位。因為你想他是愛林徽因的,他就把麵前的這個扮演公主的角色,當成真實的林徽因,在說著劇裏熱情似火的台詞;而林徽因當時作為公主,最後是嫁給了王子。實際生活中,林徽因最後是嫁給了梁思成,你說徐誌摩慘不慘?

答:林徽因是非常聰明、明智的,我覺著,就是剛才那位小姐說徐誌摩是活在夢想當中。我們說一個好詞,就是他在夢想當中生活得非常快樂和痛苦。徐誌摩在倫敦時,給家裏寫信,說他自己在倫敦很孤獨很寂寞,希望張幼儀能夠來,今天的話就叫陪讀。張幼儀經過公婆的同意,隻身坐船去英國了。去英國之後,她就發現事情沒她想象的那麼簡單,因為那個時候,徐誌摩已經認識林徽因了。我們來看一段張幼儀對當時情形的回憶,她說是因為家裏人懷疑事情出了岔子,徐誌摩才放棄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業跑到歐洲,這已經讓每個人吃驚了。徐誌摩是那種詩人的性情,他有他很率真的一麵,當他在美國決定要學政治學,決定要追隨羅素的時候,他做完碩士論文,博士就不要了,馬上就去英國了。從他的來信看得出來他的不安和憂鬱,其實他總是在不安和憂鬱中。他的父母為他感到憂心,張幼儀隻好把兩歲的兒子阿歡留下,因為在徐誌摩和她都到西方過學生生活的情況下,是沒法安頓幼兒的。她把孩子留在了家裏。張幼儀說,“打我到西方的第一刻起,還有看到徐誌摩和他朋友在公共汽車裏聊天的樣子時,我就知道他心裏藏了個秘密。”就是這個時候,徐誌摩已經是“西服”了,張幼儀也馬上就要是“小腳”了。“後來在住沙士頓的時候,看到他每在一早吃完飯就趕著出門理發,而且那麼熱心地告訴我,我也不知道怎麼搞的就猜到他那麼早離家,一定和那女朋友有關係。”這是張幼儀晚年的回憶。她當時是不是清晰地認識到徐誌摩是出去會女朋友了呢?我也不知道。“幾年以後我才從郭君(郭虞裳)那裏得知,徐誌摩之所以每天早上趕忙出去,的確是要和住在倫敦的女朋友聯絡,就是林徽因了。他們用理發店對麵的雜貨鋪當他的地址,那時倫敦和沙士頓之間的郵件送得很快,所以徐誌摩和他的女朋友至少每天都可以魚雁往返。”就是說徐誌摩和林徽因的這種熱戀啊,也是我們今天熱戀當中的少男少女所不能比擬的;他們這種對情的投入,之大之烈也就可見一斑了。兩個人住得很近,每天依然情書往返。張幼儀接著說,“所以徐誌摩和他女朋友至少每天都魚雁往返,他們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