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動亂中的“教育革命”(2 / 2)

1970年春季,各縣屬中學高中恢複招生,全縣招高中新生21個班、851人,作為試點班教學。全縣高中招生采取推薦與考核相結合的辦法,由學校錄取。這一年開始,稠城工農五七學校、下駱宅五七學校、廿三裏紅旗五七學校、東塘公社五七學校、楂林公社五七學校等一些小學在增設初中班的基礎上先後又開始招收高中班。

1971年起,在“把學校辦在貧下中農家門口”的要求下,小學附設初中班與設置初中形式同時並存,初中辦學和招生數量迅猛增長。當年,義烏有初中90所,在校初中生16000餘人。1972年,全縣9所完全中學,加上小學、初中附設的高中班,共有高中班50個。

1975年,全縣初中增至114所,在校初中生達23000餘人。同時,全縣掀起“社社辦高中”的熱潮,初中辦起戴帽子高中。至1977年,全縣初中學校達到最高峰的177所,在校初中生28000餘人。全縣設高中班的學校達95所,多數鄉鎮中心學校都戴帽升級附設高中班,高中學生達13000餘人。但由於師資及辦學條件跟不上,調任小學教師到初中任教,初中教師到高中任課已成為常態,並廢除了考試製度,嚴重打亂了正常的教育秩序。

到1978年全縣小學達到曆史巔峰的779所,全縣小學在校生達74000餘人。

三、教學內容的扭曲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6年,義烏的中小學教學就突出以階級鬥爭為綱,以“老三篇”(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語錄本”(毛澤東語錄)等作為基本教材,“階級鬥爭”成為教育的主課。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展,為了順應“教育革命”的新形勢,浙江省革命委員會組織對中小學教材進行了大幅度修改。1969年,中小學教材編寫組在工人、解放軍思想宣傳隊的幫助下,本著“突出政治,結合生產”的原則,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編寫出中小學《語文》、《算術》、《數學》、《農業基礎知識》、《機電基礎知識》共5種書17冊。

1967年,義烏的中學曾嚐試學習十四中紅衛兵同教師一起改革教學方法和考試的經驗,提出“不做分數的奴隸,要做學習的主人”,“改革物理課考試方式,把學習理論與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教學新路子”。

1968年,各級各類學校遵循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課程設置要精簡的原則,課程安排混亂無章,教學計劃也無一定式。各校貫徹“五·七”指示精神,教育必須與學工、學農結合,學工、學農、學軍成為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工人宣傳隊”進駐城鎮中學,“貧下中農宣傳隊”進駐鄉村中學,管理學校,領導教育革命,“工農兵上講台”,“教師靠邊站”,“鬥、批、改”成為教學的主要內容。

1969年後,義烏各小學開設毛澤東思想教育、語文、算術、革命文藝、軍事體育、常識(四、五年級)6門課程,取消了自然、曆史、地理等科。中學則取消了按“文化大革命”前教學計劃設置的曆史、地理、物理、化學等課程,設置毛澤東思想教育、工業基礎知識、農業基礎知識等課程,各校課程安排無定序。

在以後的幾年間,義烏各小學開設政治、語文、算術、常識、體育、革命文藝6門課程,取消音樂、圖畫課。革命文藝課教唱革命傳統歌曲和毛主席語錄、詩詞歌等。

1974年,義烏縣屬中學的初等物理基礎知識教學,改為“三機一泵”(即發電機、電動機、拖拉機和水泵)的教學。任課教師去有關工廠實習,再回校教學,或請工廠的技術員、有經驗的工人來校講課輔導。

在此之後,直到1977年教育領域的拔亂反正之前的若幹年中,義烏縣一直執行1973年1月製訂的《浙江省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初中設置政治、語文、數學、外國語、物理、化學、農業、衛生、曆史、地理、體育、音樂和美術12門課程。政治課的主要內容是學校毛主席著作。同時規定初中每周要有6小時兼行學工、學農、學軍,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在“批林批孔”運動中,廿三裏中學因為批判《神童詩》、《三字經》而成為優秀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