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教學研究與課外教育的實施(3 / 3)

在此形勢下,義烏中學成立了“勤工儉學委員會”,組織學生耕種土地,飼養豬、牛、羊、兔等畜禽,同時開辦農專班。私立樹國中學成立勤工儉學指導小組,下設農業、牲畜飼養、手工業和臨時搬運四個大組。義亭中學也開展農業種植、牲畜飼養的勤工儉學活動,並取得養豬存欄80—100頭的好成績。同年10月,多所中學選送圖片、實物等勤工儉學成果參加“浙江省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展覽會”。由於受“浮誇風”的影響,也出現諸如畝產“萬斤薯”、“1500斤水稻”、“水稻直播”(1×1寸見方密植)等虛假行為。

各小學也組織學生參加洗鐵沙、拾廢鐵等勞動。勞動教育的加強,削弱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課堂教學。

為了更緊密地結合生產實際,義烏中學在1959年1—4月的全縣第一次土壤普查土地規劃工作中,安排農專班同學在經稠城農協大隊培訓後,分組赴城陽區等五個公社參加三大革命實踐,學習土地平整、丈量、速測、繪製公社土壤圖、寫公社土壤調查報告。1959年後,按照上級的要求,對在“大煉鋼鐵”中學校所建的土高爐全部拆除,對有名無實的校辦工廠進行整頓,對校辦農場所擁有的不合政策土地進行清退,但勤工儉學活動仍舊繼續。

1960年8月,黨中央發出“大種秋菜”的號召,各小學的種植業、養殖業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這些活動對改善師生夥食,渡過困難時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與此同時,各校還開展“除四害,講衛生”等活動。

為了很好地開展勤工儉學,很多學校調整了課程表,力爭做到教學、生產兩不誤。通過勤工儉學活動,教師和學生都學到了許多生產知識和技術。義烏中學成立青少年農業科技站,將學校的60畝農場劃分成生物教學試驗區、蔬菜作物區、糧食作物區、飼料作物區,分給若幹個科技小組種植管理。

1963年以後,縣教育局要求各中學確保學生全年有一個月的勞動時間,強調培養勞動觀點,向群眾學習,在勞動過程中學習生產知識和技能,擴大知識領域。各中小學除完成校園勞動任務外,還貫徹“開門辦學”,農忙或暑假時到社隊參加勞動,在勞動過程中貫徹“三性”,即教育性、試驗性和生產性。

1965年,浙江省教育廳要求全日製中學師生適當增加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由全年1個月增加至1個半月或者1個月20天,使學生有更多機會進行體力勞動鍛煉,接觸工農勞動人民,直接參加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的實踐。

3、社會實踐和課外活動

新中國成立後,教育部倡導學校教育要聯係實際,鼓勵學生參加社會活動,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階級感情。1950年,義烏各中小學紛紛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中心內容的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各中學組織學生參加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運動的宣傳。5所初級中學的學生積極響應黨中央和中央政府的號召,參加軍事幹校,投身國防事業。學校成立保送委員會,每年都選拔一批畢業生自願參加軍事幹部學校學習。

義烏各中小學執行《中小學教學計劃(草案)》,為“培養兒童健康知識,健美體格,以打好為人民、為國家的建設戰鬥而服務的體力基礎”,安排早操、課間操和課外活動,先後推廣一至六套廣播操和少年兒童廣播操。

結合當時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運動,1951年,義烏各中小學學生以班為單位,用戲劇、漫畫、演講、腰鼓、蓮湘、鑼鼓及個別訪問等多種形式下鄉宣傳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

毛澤東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號召不久,縣人民政府動員和組織各機關團體和學校開展義務勞動,在義烏中學大門前修建縣體育場;各校設衛生委員,安排輪流值日生,建立每周大掃除和每日清潔衛生值日製度。1954年,各校還普遍試行《準備勞動和衛國製度》,在體育老師的指導和共青團學校組織的配合下,開展準備勞動和衛國的鍛煉和測驗。

1955—1956年,義烏各中小學貫徹國家教育部《關於小學課外活動的規定》,學校視條件開設了音樂、圖畫、文學、工藝、自然、地理、氣象、曆史等課外興趣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活動,學生自願參加。義烏還根據本縣實際,發動學生開展“小秋收”活動。

為配合黨的中心工作,1957—1958年之間,全縣中學生還組成多支宣傳分隊赴各區片,邊參加勞動,邊利用“蓮花落”、“小放牛”、“活報劇”、“合唱”、“快板”、“道情”和漫畫、牆頭標語等形式開展宣傳。各項課外藝術活動呈現普遍性、多樣性。其間,雖因大煉鋼鐵高潮造成一度停課,但體育、文娛等課外活動卻一直未曾停止。到了1959年後,各校又根據全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各校組織學生學習、宣傳“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麵紅旗,師生下鄉調查村史、家史,通過“憶苦思甜”進行階級鬥爭教育。

1960年春,全縣青少年業餘體育學校發展到26所75個班,有田徑、體操、球類、射擊等訓練項目。暑期,縣體委、文教局和人武部聯合組織學生開展短期軍事野營訓練。1962年,全縣6所中學,8所小學開展實彈射擊訓練。1963年,縣射擊俱樂部成立,各校均成立業餘射擊隊。

1961—1964年,各中小學紛紛選教《洪湖赤衛隊》、《江姐》等革命電影歌曲,《東方紅組歌》和歌頌雷鋒等係列歌曲。全縣每年舉行了“慶六一文藝彙演”。1964年下半年,各公社學校在社教工作隊組織下,開展文藝彙演和多種宣傳演出。義烏中學師生270餘人排演大型歌劇《江姐》和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課餘排練,下鄉演出70多場。每逢六一、元旦等節日,各初中皆組織學校文娛會演,氣氛活躍。

1964年至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前,全縣中小學還每年舉行一次“為國杯”射擊比武大賽,以培養學生的愛國和國防意識。

§§第八章 教育事業的曲折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