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的爆發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變法維新思想的傳播和近代新文化運動的勃興,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式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生根發芽的土壤。以1900年吳源創辦的“民義學堂”為標誌的義烏新式學堂的誕生,拉開了義烏近代教育的序幕。之後的數年間,由私人創辦或由地方官府資助的新式學堂在義烏遍地開花。
隨著封建製度的終結,以孫中山為首的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立即著手對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傳統教育進行了全麵的改革,開創了資產階級教育發展的新時代,使中國的資產階級教育製度初步確立、形成。一係列教育改革體現了教育觀念、管理體製、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全麵更新,並開始注重個性發展,追求科學化和民主化。相較於清末新政時期主要以引進西方學製和西方課程為主的教育改良,具有更為深遠和具體的革命性進步。
經過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變革和思想蕩滌,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近代教育基本形成體係,不僅有了較為完善的教育管理體製,各級各類教育也初具規模。義烏的近代教育也逐步走上正軌,並得以發展壯大,新式教育的雛型在近代已初步實現。從教育實體來看,初等教育占據了義烏近代教育的主要位置,為義烏的人才培養發揮了奠基作用。中等教育實現了普通中學教育、師範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多元化,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中等技術人才和合格的師資。高等教育在近代的義烏還是個空白,而民眾教育一直受到重視,成為義烏近代教育體係中的組成部分。
一、學塾的改良
清末,廢除科舉製度,興辦西式學堂,但各類學塾作為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教育機構並未隨著西式學堂的出現而退出曆史舞台。由於新式學堂師資嚴重不足,新式學堂的發展數量受限,不能滿足學生上學要求,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各地仍有大量學塾存在。當時,國民政府雖有大力發展新式學堂和推動義務教育的計劃,但苦於無充裕經費和師資,進展緩慢。在此形勢下,改良學塾,提高學塾的教學質量,壯大新式學堂規模,減輕政府的辦學壓力,擴大義務教育的教師隊伍成為一條改革教育的重要途徑。改良私塾為推動新學發展和義務教育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第一期實施義務教育辦法大綱》,要求各地教育行政機關在實施義務教育的過程中注重私塾的改良,並對經改良的私塾實行獎勵,使之逐步改造為小學。同年,浙江省教育廳發布《浙江省改進私塾綱要》,下令整頓改良私塾,以推動義務教育的實施,部分學塾才先後改辦為小學堂。
義烏曆來捐資辦學興旺,助學者甚眾,學塾一直是義烏最主要的蒙學組織,遍及城鄉,而且由於當時義烏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後,地方政府用於發展新學的經費更為緊缺,主要靠民間學塾來滿足學童的就學需求。自1900年吳源創辦義烏第一所新式學堂到1941年學塾在義烏完全退出曆史舞台,其間有整整四十年的時間是各類學塾與新式學堂並存的。在此期間,義烏利用民間力量創辦了大量新式學堂,同時,也有大量學塾改良為小學。隨著城鄉小學教育網點的形成和冬學的興起,直到1941年,縣政府教育科的國民教育指導員駱華福倡議徹底廢止所有學塾,改辦為保國民學校,學塾才在義烏基本消失。
二、義務教育的推行
在1912—1913年國民政府推行“壬子癸醜學製”的大環境下,義烏的學校數量和學生人數有了明顯增長。從1912年到1914年,義烏縣共創辦小學堂65所,盡管其中隻有第一、二、三、四、五高等小學5所學校是縣立的公立學堂,其餘都是私立,仍為以後義務教育在義烏的廣泛推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新式小學的發展,義務教育的推行也提到了議事日程。1915年,國民政府就提出實施初小四年義務教育。針對失學兒童太多的情況,1929年,省教育廳決定分三期推行鄉村義務教育,“每村至少須初級小學1所”。實施義務教育是近代教育不同於傳統教育的一個重要標誌,但因時局動蕩、經濟蕭條、經費無著落等原因,普及四年製義務教育的計劃進展十分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