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初年(1644—1646年),南宋名儒何基的後裔自金華後溪遷徙於義烏愛溪(今廿三裏何宅),於何氏家廟西邊空餘地上,創建了西園書屋。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知縣沈曾純建義學於朝陽門內;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知縣韓慧基重修義學。據清雍正四年(1726年)《韓慧基重修義學記》記載,“在朝陽門內之金山嶺,地最高曠,一披覽間,山川秀色盡歸襟袖,信讀書窮理處也。為屋凡三進,東西廊各十,捐俸延師授徒,其中一時稱盛。曆今二十餘年,屋皆傾圮,惟台後進僅存,惜未克因舊而即新之。姑借他所,敦請師傅以教貧士。然沈侯創始之功,不可忘也”。“府庠生陳雲荃於大陳村創建書院,名曰漱芳,捐田二十餘畝。嗣後邑庠生陳恪等亦輔捐田畝,共額糧一兩八錢零,糧戶即編名‘陳義學’,以示無改易也”。“歲收其入為延師之費,餘以給膏火,俾貧苦者入而習業,每朔望宣講聖諭,即童蒙鹹令聚而敬聽之。”其名為漱芳書院,實為義學。
據《環山堂記》載,清隱士劉元震居郭外五裏青岩山之石門,“歲癸卯(1843年),擇地之偏,成室數楹。中構一堂,聚族之兄弟子侄講學論文於其間”。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陳君元聘塾師建陳氏私塾,位稠西分水塘,教子學習。稠北柳村有東山家塾,門匾及校舍遺址至今尚存”。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吳鬱文在平疇龍門寺創辦延陵書院。延陵書院名為書院,實際上為私塾性質,初有蒙童十名,由吳鬱文親自授課。宣統元年(1909年)遷往平疇村堅常祠堂。民國2年(1913年),改辦為私立萃英高等小學。
這些隻是明清時期有關學塾和義學的一些記載,實際在民間還有更多的各類學塾和義學,是義烏民間初級教育的生力軍。
五、新式學堂
清末西學東漸,一方麵戊戌變法提倡新學,另一方麵清廷也廢科舉、興學堂,義烏有識之士力盡其能,創辦官、私新式學堂,主要是初等和高等小學堂,部分學塾也先後改為小學堂,但由於義烏學堂數量不多,經費和師資不足,不能滿足學生上學的要求,因此私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與學堂並存。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石溪(西鄉石塔)人吳源出資創辦了義烏第一所具有西方新學性質的學校——民義學堂,並自任教師,成為義烏新學開端的標誌。
光緒三十年(1904年)三月,陳虹如(即玉梁)倡議,改繡湖書院為“義烏官立繡湖高等小學堂”。民國二年(1913年),該校又改稱“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至這一年清廷下令廢科舉興學堂,義烏人創辦的學堂已有5所。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有5所學堂立案。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縣官立初等小學堂創辦,設於稠城北隅,租金氏宗祠為校舍;民國三年(1914年),該校改稱為“義烏縣立模範初等小學校”。據宣統元年(1909年)11月的《浙江教育官報》第十一期《光緒三十四年全省學務統計總表》公布,至當年,義烏有官立高等學堂1所,二等學堂19所,初等小學堂5所,在校學生1020人。
宣統元年(1909年),縣教育會成立。之後的三年間,雖然清政府已奄奄一息,但仍有多達21所學堂立案。
據《民國18年浙江省學校通訊》記載,至清末,義烏各等級學堂共有64所,其中高等小學堂1所,兩等小學堂20所,初等小學堂43所。隨著城鄉小學教育網點的形成和和冬學的興起,直到民國30年(1941年)義烏縣政府教育科倡議廢止所有私塾,改辦國民學校以後,學塾的教育形式才完全被學校所代替。
六、成人識字學塾
在新式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清政府也開始注重成人教育,特別是對農民的教育。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諭令各州縣城鎮人口滿1萬以上者應設簡易識字學塾1所。是年,義烏簡易識字學塾創辦。宣統元年(1909年),學部公布《簡易識字學塾章程》,定出推行識字學塾的步驟。據此,縣內又增設簡易識字學塾4所,組織年長失學者入學,規定每日上課3小時,分日夜班教學,有一年畢業與二年畢業兩種學製。當時,義烏有一種叫《四言雜字》的讀本,有穀米豆麥、柴炭蠟燭等內容供民眾識字教育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