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百朋(1519—1578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與戚繼光生活於同一時代,為抗倭寇、平內亂、固邊防立下了不朽功勳,係一代名聞遐邇的儒將。萬曆皇帝為嘉許吳百朋,賜禦聯一幅,“德尚中行副朕心之簡托,才堪大用信濟世之英賢。”萬曆六年(1578年),吳百朋因積勞成疾,歿於任上,時年60歲。明末清初,在長達150餘年的漫長歲月裏,義烏的吳氏宗族群星燦爛,人才輩出。繼吳百朋之後,相繼湧現出一批可圈可點的人物,如倪仁吉(吳之藝妻)、吳大纘、吳存中、吳之器、吳之文等。
金世俊(1573—1658年),為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殿試三甲末守部進士,留京待用,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再次通過順天府考試,終於出仕為官,被授中書舍人之職。金世俊為官清正、廉潔奉公,崇禎皇帝於禦屏上書天下三清官時稱他為首。告老還鄉後,他粗衣糲食,家居二十餘年,未曾新造一幢房屋,平時與書墨相伴,治學不倦,撰寫了《四書宗貫錄》、《寧我錄》、《索心草》等著作。
清代作為女真貴族努爾哈赤建立起來的政權,為了有效地統治廣大漢族和各民族地區,在政治上實行高壓政策的同時,也極力聯合和籠絡漢族士大夫階級和一般知識分子,在教育思想上體現了壓製和籠絡兼施的精神。在教育製度上,則基本延續了明代舊製,但其管理措施更加完善、細密,以達到其鞏固統治的目的。客觀上,這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製度對義烏的私學、地方官學和書院發展都起到了促進作用。在清代,共有15人獲得進士,並有6人獲得武進士。
朱一新(1847—1894年),人稱“朱義烏”。他為官正義剛直,愛國憂民,直陳己見,指斥時弊。他著述頗豐,對經學尤有研究,是清末著名學者、漢宋調和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於光緒二年(1876年)中恩榜進士。在京供職時,他利用業餘時間搜集資料,實地調查,廣征博引,曆時十五年編成《京師坊巷誌》。光緒十六年(1890年),應兩廣總督張之洞函聘,任當時嶺南學術研究中心、肇慶端溪書院主講。不久,張之洞又邀他出任自己在廣州創辦的廣雅書院上長,課諸生以經史、理、文等“有用之學”。他主張“學必期有用,功必歸諸實踐”、“由訓詁進求理義,由理義探源性道”、“言治術務求可行,言時務必明大勢”。其實行求本的學術思想作風在當時影響很大。當時,以朱一清為代表的一批學人進一步強化了義烏的實學主張和實踐。
鴉片戰爭以後,寧波、溫州相繼開埠,浙江首當其衝成為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基地,同時,西方資產階級新教育思想也對傳統的中國教育體係產生了重大衝擊,科舉製度廢止,一批有識之士秉承浙江實學教育的傳統,倡導經世致用的為學宗旨,並把救亡圖存與向西方學習密切結合起來,創建了一批新式學堂。有一大批接受過晚清傳統教育的學子轉而接受了新學教育,這一批學人為義烏教育從舊式傳統教育向新式教育的蛻變發揮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樓虎臣、陳榥、吳源等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樓虎臣(1865—1942年),清末民初期間曾先後任縣勸學所所長七年,熱心興學,常下鄉視察勸導,對推進義烏的鄉村新式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民國初,義烏縣商會成立,他被公推為第一任會長,因處事公正連任四屆共12年。樓虎臣平易近人,樂於為鄰裏排憂解難。一生好學,能詩善文,積稿盈篋,藏書甚豐。
陳榥(1872—1931年),16歲補廩膳生,19歲入杭州求是書院,研讀數理。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他以高材生身份被選拔為首批官費留學生,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造兵科。之後,他曾留日編撰數學、物理學、心理學等大專學校教材,在日本印刷後運銷國內,風行一時。留日期間,他加入光複會、同盟會,參與反對清朝封建專製的革命活動。後來,他在民國政府中當過官,也做過北京大學數理教授、商務印書館編輯、全國工程師學會會長等職務。民國十一年(1922年),他返回故裏,將居室命名為“研至理堂”,潛心研究物理哲學。
吳源(1876—1933年),是開啟義烏新式教育的標誌性人物。他年輕時應縣試得第一名。光緒廿六年(1900年)他出資創辦民義學堂並自任教師,這是義烏第一所具有現代西方教育特點的學校。不久,他考入國立京師法政學堂,並以最優等畢業。辛亥革命後,他在民國政府任法政諸職達17年。他還自學日語,能閱讀專業書刊,文學與法學根底紮實,對推行法製貢獻頗多。
何菁(1882—1975年),曾任嘉興省立二師校長,定海縣教育局長。民國12年(1923年),任義烏教育局局長,期間勸導社會募捐,開辟稅源,在義烏建公共體育場,在城鄉五區設立通俗圖書館,供民眾閱讀。又呈請縣公署議決籌設縣立初中,核準頒發“私立學校立案辦法”,規範辦學行為。他還創辦了《義烏教育月刊》,公布各級政府教育法規,推廣和介紹先進教育倫理和教學方法,通報教育情況。他任教育局長期間,義烏的教育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1990年,其子女捐資創設義烏市何菁教育基金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義烏最早的教育基金會。
陳無咎(1884—1948年),被義烏人與元代朱震亨,明代虞摶(虞天民)同稱為“義烏三溪”。曾參加辛亥革命,後治哲學,更專心研醫,在中醫學理論和醫學教育方麵貢獻突出。
曆代義烏學人,十年寒窗,熟讀四書五經,在“學而優則仕”的誘惑下,多數致力於參加科舉考試,走上為官之路。他們孜孜不倦地求學,儒家的諸多仁政思想、忠恕之道、清廉操守對他們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們中多有愛民舉措,如興修水利,除暴安良,賑濟災民等。還有很多追求仕途的舉子,因種種原因並沒有進入仕途,便轉而著書立說,或是賦詩作詞,讓諸多文章流傳於世。他們的儒雅斯文,正派作風,已然成了社會各界中立身處世的楷模典範。無論是走入仕途或一介布衣,義烏古代的學人多半都與當地的教育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或主持官學,或創辦書院,或開設蒙學,或著書立說宣揚教育思想,在整體上對義烏曆代的人文和教育發展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第二章 宋元時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