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環境惡化現象及其後果(3 / 3)

草原麵對的災害主要有火災、鼠害、蟲害等。2008年,全國因火災而受害的草原麵積約9895萬公頃,鼠害麵積約3675萬公頃,蟲害麵積為2700萬公頃。如何減少這些災害的發生,是今後保護草原工作的重點。

近年來,中國加強草原的規劃管理和生態建設,草原工作實現由經濟目標為主向“生態、經濟、社會目標並重,生態優化”的轉變,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複,草原生態環境逐步好轉。2003年至2008年,5年累計退牧還草3460萬公頃。為合理利用草原,中國的草原牧區推行劃區輪牧製度,使得同一塊草原可多養牲畜近30%。

5.荒漠、綠洲生態係統

中國荒漠化土地主要有風蝕、水蝕、凍蝕、土壤鹽漬化四種類型,其中風蝕荒漠化土地麵積160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幹旱、半幹旱地區,在四個類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麵積最大、分布最廣的一種。水蝕荒漠化土地總麵積約20.5萬平方千米,呈不連續的局部集中分布。中國凍蝕荒漠化土地的麵積為36.6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中國鹽漬化土地總麵積為23.3萬平方千米,比較集中地連片分布在塔裏木盆地周邊綠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衝積平原地帶,河套平原、銀川平原、華北平原以及黃河三角洲地區。

荒漠主要位於中國西部省區的大江大河的源頭。荒漠是個脆弱的生態係統,其中沙地植被是維護荒漠生態係統的主體,一旦破壞,將很難恢複。中國在治理荒漠生態係統時,把保護荒漠植被放在第一位。在大沙漠裏,胡楊林的固土作用十分明顯,有的樹齡達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國實施荒漠生態係統保護,對於西部的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起到了關鍵作用。

中國的綠洲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祁連山和昆侖山北麓、天山南北麓、河套平原等地區。新疆綠洲最為廣泛,柴達木盆地40多個城鎮和居民點就是40多個小型綠洲。

近百年來,人們通過人工長距離修渠引水,開采地下水或修建水庫蓄水以及開墾荒地,形成了許多人工綠洲,塔裏木河下遊的鐵幹裏克-大西海子水庫綠洲、北疆準格爾盆地的石河子-莫索灣綠洲、奎屯-車牌子綠洲均屬此類。新疆石河子的興起可以作為綠洲開墾建設的典範。

6.濕地生態係統

濕地生態係統是開放水域與陸地之間過渡性的生態係統,具有一般水生生物所不能適應的周期性幹旱,也有一般陸地性植物所不能忍受的長期性淹水。濕地對維持地區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是亞洲濕地麵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濕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濕地類型齊全,數量豐富。中國現有100公頃以上的28類濕地總麵積3848萬公頃,其中自然濕地3620萬公頃,包括濱海濕地594萬公頃、河流濕地821萬公頃、湖泊濕地835萬公頃和沼澤濕地1370萬公頃。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由於追求經濟效益,墾田、水電站建設、旅遊開發等活動頻繁,濕地一度遭到嚴重破壞。中國政府和民間組織隨即積極開展濕地保護工作。1992年中國加入濕地公約後,更加積極地開展濕地保護工作。

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中國濕地的恢複和建設取得了重大成效。迄今中國已經有36處濕地列入《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包括黑龍江紮龍、青海鳥島、香港米浦後海灣、黑龍江三江、上海崇明東灘、雲南碧塔海、西藏麥地卡和四川若爾蓋等。

近年來,若爾蓋濕地地表積水明顯變淺,呈現出濕地生態係統退化和濕地沙化現象。另外,該保護區被三條公路包圍和分切,也影響到區內兩棲類動物、哺乳類動物和鳥類等的生存,從而引起了環保部門的警惕和關注。

7.生態係統的恢複

由於數千年的開發曆史和巨大的人口壓力,中國各類生態係統受到不同程度的開發、幹擾和破壞。生態係統退化,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調節洪澇災害、水土保持、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大幅度降低,並且由此帶來一係列生態問題,這對國家生態安全是一種嚴重威脅。因此,生態係統恢複已經成為一項緊迫任務。近年來,中國政府已經采取一係列措施,促進自然生態係統的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