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劉春海帶領大夥兒摸爬滾打地苦幹60個晝夜之後,到1988年春天,這些美國品種白來航雛雞們,就都長到了鴿子大小:那一個個冠子通紅的、羽毛雪白的、咕咕輕叫著、歡蹦亂跳的青年雞,好看極了,格外招人喜愛!職工們看著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異常歡快和幹勁十足的心情溢於言表,自不必說;就是郭書記和村兩委的成員們看了,也都高興地脫口而出:
“我從來沒見過這麼漂亮的雞群!”
“是啊!這麼多刷白刷白、精精神神兒的青年雞,叫人看著就感到振奮、心花怒放!”
“光說不能算,事實勝雄辯!咱們春海就是有大幹勁、真本事,在短短幾個月裏,他硬是使瀕臨倒閉的雞場,重煥生機、雄風大振一一這就是他的巨力回天之舉!”
總有憂患意識的劉春海,聽著這些褒揚和激勵的話,絲毫沒有忘乎所以地飄飄然,他冷靜地深知:
“這僅僅是個好的開端,以後的困難肯定多多,成功之路依然漫漫,絕不能有半點疏忽和懈怠!”
想到此,他就既有危機感又滿懷信心地說:
“下一步的管理、喂養、防疫等,事情還很多,問題也可能發生,但是,我會繼續和大夥兒一起,用齊心實幹去排除困難!請村領導放心。”
實況正如春海所言。一般說來,從雛雞到產蛋,要四個月,在這期間,需作10次防疫:小時喂藥水,大些就注射——這樣雞長得健壯,產蛋率也高。可意想不到的事,往往也會發生。就在雞將產蛋之時,春海忽見本來鮮紅、挺勃的雞冠子萎縮,雞也不精神了,後來雞又拉稀。細心、有經驗的春海發現:這是因為雞喝了不潔地表水的問題。
雞場有輛拉運飼料的馬車。此時,春海親自趕著裝有大水桶的馬車,每天往返兩趟,到鐵道那邊10裏地外的鎮辦鋼管廠,去拉自來水。土路狹窄、坎坷,顛簸厲害;一下雨,更是泥濘難行。常常有這種情況:開始灌得滿滿的一大桶水,晃晃蕩蕩地拉到雞場,就隻剩下半桶了。這一運量有限的馬車,既要拉飼料,又要去運水,根本忙不過來。有時候,這等吃、等喝的萬隻青年雞,竟然麵臨著斷水、斷糧的危機……麵對這始料未及的險情,足智多謀的春海場長想出了以下的解決辦法:他們焊製了一個大儲水罐,清理出一間簡易倉庫,然後把日夜兼程地趕運來的自來水和雞飼料,分別存放在大罐中和倉庫裏——有了水和糧的儲備,就避免了雞的斷頓兒。度過了危機的萬隻母雞,繼續茁壯成長!
“一個籬笆三根樁,一位好漢多人幫”。大凡事業成功者,並非孤軍奮戰,而是在其身邊和身後,都有一些誌同道合、肝膽相照的戰友,用堅持不渝的實際行動,具體地幫助和支持他,春海當然也不例外。因此,寫到這裏,我們還應提到一個新加盟雞場的重要人物,她對劉春海創辦雞場、成立養殖公司,乃至以後全村經濟和社會大發展,都起著左膀右臂的重要作用。此君何人?她就是1983年於92中高中畢業,曾在北辰區工會工作四年多,靠刻苦自學獲得經濟管理本科畢業證和會計師職稱,後來榮任雙街村黨總支委員兼主管工業副總經理、現年45歲的張玉霞。為讓讀者對劉春海這位巾幗黃金搭檔,有較多的了解,我們不妨請您先聽聽筆者通過接觸,對她日漸深刻的直觀印象。她胖瘦適中的中等身材,動作快捷而又沉穩;滿頭烏黑短發和齊眉的留海兒下,一雙水汪汪的慧眼,顯得機敏而誠懇;紅紅的嘴唇,襯著整齊潔白的玉齒,謙遜地一笑,分外樸實而燦爛——整體看來,她的言談舉止,給人一種靈透又醇厚的親切感!1987年,她因生女兒而回到婆家雙街村,又因上班路遠、喂奶不便,家人都勸她辭了區工會的工作。1988年10月,23歲的她,被村“兩委”推薦,來到劉春海正在艱辛創業的養雞場擔任會計。
《周易》中有言: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實幹又有知識的張玉霞,來前,雖與劉春海並不熟悉,但她對其誠信的為人和精明強幹的特點,早有耳聞、由衷敬佩。待一共事,果然名不虛傳,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不僅令她大喜過望——這便是他們齊心協力、默契配合的開始。22年來,她不僅在工作上,同春海配合的天衣無縫,而且在思想方法和為人處事上,也同春海一樣地謙和、低調、務實、平易,所以,從區長、鎮長到員工、村民,大家都親切、習慣地一律稱她“張姐”!
當張玉霞回憶她剛到雞場的情景時,感慨萬千地侃侃而談:
“春海初辦雞場時,那才叫名副其實的創業艱難啊!他既有獨特的思路、具備傑出的領導才能,又有排難勇進、身先士卒的拚搏精神——他一直是帶頭幹著指揮,指揮著帶頭幹,像他這樣智勇雙全的領導者和實幹家,我還從來沒見過!我剛去時,在那偌大的近萬隻雞場裏,連春海和我總共才有6個人:2人喂雞,1人掏糞,1人拉水,我任會計兼勤雜工,春海當場長兼買飼料和賣雞蛋——當時買料和賣蛋,都要經過鎮畜禽服務站。大家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尤其是春海更忙更累:他不僅管的事情多而雜,而且勞動強度也最大!在從車上卸飼料時,我們大夥兒齊幫動手一起幹,春海幹的最歡:兩個人從車上搭下一麻袋玉米或豆粕,放到他肩上,他那小個子、小肩膀,硬是扛著這沉甸甸180斤的大麻袋,‘噔噔噔’地一路小跑著,扛到百米遠的倉庫裏碼起來,飼料袋越摞越高,他就踩著底下的麻袋繼續向上碼垛,一直碼到比人還高!他就這樣一趟一趟地來回小跑著扛,直到扛完一車……我們都心服口服地稱他是‘累不垮、壓不倒的小鐵人!’還有的說他像個‘無堅不摧的金剛鑽兒!’可他再苦再累也沒有怨言;遇到多大的困難,也從不沮喪,而總是朝氣蓬勃、樂樂嗬嗬地忙活著——好像他根本就不知道累、天生就不會愁似的。當然,這也有出以公心的例外。我清楚地記得,有一天雨後,土路泥濘難行,但裝好木箱的那些雞蛋,又必須按時運送到幾裏外的鎮畜禽服務站。恪守信譽的春海,親自趕著馬車前往。半路上,由於馬車不時拋錨和劇烈地顛簸,箱裏的雞蛋碰破了不少,怕給集體造成經濟損失的春海,此刻竟然心疼得哭了……他遇到這些難事,回場從來不跟我們說,還是走道路過、幫他推車的人後來隨口說起,我才知道的——劉春海就是這樣一個隻講付出、不求索取,隻出大力、從不表白的默默奉獻的低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