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春海家來說,也發生了這種情況,在春海到裝卸隊兩年後的1983年秋末,他父親突患食道癌。全家人都心急如焚,春海呢,既要跑前跑後地給父親治病,又要到裝卸隊幹活為父親去掙醫療費,承受著身心雙重的壓力!
他們把父親送到天津市人民醫院,經檢查確認為食道癌後,醫生讓住院做手術。當開刀之後,因已病入膏肓,該院無法手術,就又縫上了。醫生講:
“病到這幺嚴重的程度,隻有去上海的醫院才能做手術——你們去辦轉院手續,到那裏去治吧!”
然而談何容易!路途太遠,費用太高,家又無錢,仁義的父親,怕家人太為難,也執意不去,所以隻得在津住院治療。春海兄妹6人,都爭著日夜守護在病榻。待病情好轉後,就出院回家休養;可病一重,又得去住院——這樣出出進進有好多次,而病夫呢,則一次比一次更重、也更瘦弱……
眼看著飽經風霜、臥床不起、被受病痛折磨的父親,劉春海心如刀絞、悲從中來。他情愫殷殷地想起並牢記著,在課餘閱讀的一本小書《父母恩重難報經》中的一段話:
父母恩情勝海深,
切莫淡忘父母恩!
生兒育女天然理,
自古相傳到如今。
為人子女須孝順,
鳥獸尚知哺育恩。
父母本是親骨肉,
爹娘不敬敬何人?
養育之恩定圖報,
兒女學你同此心!
孝順家風傳萬代,
家興國強溢溫馨……
春海凝神佇立於病榻旁,靜靜地默念著潸潸淚下……他猝爾走出病房,找到主治醫生,情真意切地祈求道:
“我父親一生受苦,從沒清閑過,更沒享過福——他這病,純粹是為了我們累出來的呀!好醫生,我年輕體壯,請您把我的器官移植到我父親身上吧!這可以讓他老人家多活些年,吃好點兒、也享享福——我求求您啦!”
他像個可愛又可憐的孩子似的,兩隻手親熱地握著醫生的一隻手,不停地輕輕搖動著,一遍又一遍地懇請醫生答應他的要求……那位充滿愛心、以救死扶傷為己任的醫生,耳聞目睹著眼前這個英俊小夥子的至愛親情,他頓時心潮奔湧,異常感動地浮想聯翩:
“在科技突飛猛進、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日新月異地不斷變化著。但是有些人,對我們偉大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孝道’,卻不夠重視、甚至被淡化了!現在有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人們特別注重向下疼——長輩疼愛晚輩;相比之下,向上疼——晚輩孝順長輩者,就較少、程度也差多了!但是,今天這個來自農村小青年兒的耿耿孝心,卻實在是感人至深、催人淚下,尤為難能可貴!”
醫生淚汪汪地收回思緒,分外激動和疼愛地對春海講:
“我在這人民醫院工作幾十年啦,還是頭一次遇到你這麼孝順、堅決要為父親捐出自己內髒器官的孩子——你的孝心可嘉、精神金貴!要是全市、全國的兒女們,都有你這樣的孝心,那精神文明和社會風氣,一定會更上一層樓!不過,孩子呀,現在你父親的食道癌,已經很嚴重,就是移植了器官,也無濟於事;隻能是讓他好生養息著,靠藥物和護理,使他多延長些時日——你們兄妹6人都盡了百分之百的心力,都堪稱孝子孝女,剛才你的言行,更使我由衷感佩!”
盡管醫院精心救治,但終因為時太晚、病情已重、無力回天而每況愈下。一年後,即開始日漸消瘦,到1984年,已經瘦成皮包骨,再也無法搶救,醫生隻得讓出院。抬到家不久,這位品高德馨的農民黨員,就在全村老少爺兒們的深深懷念中,與世長辭了……
父親逝世後,母親含悲忍淚、滿懷期望地囑咐春海他們:
“孩子們,你爸爸走了,你們可一定要爭氣呀:在外邊,要行得正、多助人——這樣就會朋友越來越多,道路越走越寬;在家裏,要團結緊、互相幫——永遠記著‘家和萬事興’這句金玉良言!”
此後,春海等6個兄妹及其配偶,都把慈母的諄諄教導,當成聖旨般的金科玉律,時刻銘記於心,堅決遵行照辦。母親在1991年11月病逝後,他們不但一如既往地精誠團結、互相關愛,而且還齊心協力地把當時正上小學的妹妹,一直供給、培養到大學畢業——所有這一切,都博得了全村老少爺兒們的良好口碑!
§§第三章 蔬菜市場練商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