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等我說話,仔仔就埋怨起來了:“爸爸、爸爸,我不想住在阿姨家,我要住在我們自己的家。”
我們得反複提醒他,1201,那就是我們的家,要讓他從小有家的意識,從小就記住我們隻有一個家,大到國家,小到我家,隻有一個。
T恤剪成露肩的披風,讓黝黑的脖子更加裸露,嘴巴上叼著一個熱水瓶塞子,神情木訥地在病房、走廊裏晃來晃去,這是頭頸腫瘤住院部一道獨特的風景。
再扣上一頂帽子,遮蓋一下成片脫發的頭皮,活脫脫一個長嘴豬八戒。
現在的我就是這個樣子,隻是這不到二尺的腰圍,讓仔仔一眼就識破,說:“豬八戒沒有這麼瘦的肚子。”
在住院部的樓下,雲子和雲媽帶著仔仔來看我。
拿掉嘴巴裏的塞子,交給老媽放進食品袋裏,我就去抱仔仔,但連試了三回,愣是沒能把他抱起來,反而打了個趔趄。害得老媽、雲子和雲媽一齊湧過來手忙腳亂地“救駕”,弄得我很是慚愧。
不是仔仔長得多胖了,而是我已手無縛雞之力。最後,我隻好蹲在地上和仔仔聊天。多日不見,仔仔似乎又懂事了些,看我喘氣的樣子,他趕緊拉我到樹蔭下,沒等我說話,仔仔就埋怨起來了:“爸爸、爸爸,我不想住在阿姨家,我要住在我們自己的家。”
“喲,這孩子,還知道你現在住的是阿姨家呢!那你告訴爸爸,為什麼不喜歡住在阿姨家呢?”
仔仔想了想,說:“因為阿姨家不是我們家。”兩歲多的孩子,特別愛問為什麼,當大人也問他“為什麼”時,他也學會了先說“因為”,而且不管這個“因為”是不是用得恰當,學說話好玩就好,我從不較真。
“仔仔說得對,阿姨家確實不是我們家。那你能不能告訴爸爸,我們家在哪兒呢?”這樣的問題,我是經常重複的,盡管他已爛熟於心,但他還是樂於回答。
“我們家在6單元1201……爸爸,我們回家吧……我不要住在阿姨家,我要回家……”說著說著他就哭了。雲媽過來哄,沒有用;老媽過來抱,不要。
雲子蹲在椅子跟前,說:“仔仔,我們租了阿姨的房子,這就是我們的家。爸爸媽媽在哪裏,哪裏就是我們的家,記住了嗎?”
仔仔一臉茫然地看看我,又看看雲子,問:“嗯?你說什麼?”這是雲子最喜歡用的一招,叫做“目標轉移法”。通過轉移話題,或者說些他聽不懂的話,從而啟動他的好奇心,終止他的哭鬧。
我趕緊回答仔仔,說:“媽媽說的是,在阿姨家再玩玩,要等爸爸從醫院出來,再開著爸爸的嘟嘟一起回家去……”我邊說邊做打方向盤的動作,他聽後樂不可支,拍著小手,說:“好呀好呀,坐爸爸的嘟嘟回家,真的好開心耶。”
孩子對我的車也特別有感情,基本上我去哪兒他就跟著去哪兒。他學會說話之前,由於年齡太小,托兒所不接收,我常常是一路放歌帶著他去上班。後座上的隨身包裏,衣服、奶瓶、冷熱水和尿不濕一樣都不少。他累了就在雲子買的嬰兒椅裏睡,醒了就坐在墊子上玩玩具,或是趴在窗戶上“看風景”。直到現在,兩歲多了,隻要聽他在車裏沒吱聲,問他“仔仔在幹嗎”,他保準給你回一句“看風景呢”。
等我的思緒從美好的回憶中拉回來的時候,雲子已經抱著他指著大樹上的鳥巢在講故事了。雲子在仔仔教育方麵的投入向來是無私的,閃卡啊,動漫啊,玩具啊,嬰兒廚房啊,畫報圖書啊,不論價錢多少,一個字,買。這倒也養成了孩子愛看圖書、愛聽故事、愛動手的習慣,在這一點上,我們是共通的。
我以為,不要把教育當做未來謀生的手段,而是要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並用他的好奇心激發出他的創造力,這種親子互動才是快樂、健康的學與教。雖然靠教育來謀生和尋求發達也可以理解,但這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因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這時雲媽走過來,塞給我一個信封,說:“這是我和勇哥的一點心意,隻要你好了,比什麼都好。”我推讓著說都是自己人不要客氣,卻瞥見雲子在一旁使眼色,我就把信封攥著再沒撒手了。雲媽看我接了她的信封,很高興地去抱仔仔,說時候不早了回去做飯了,並一再囑咐老媽別在醫院的公共浴室裏洗澡,去租住處洗,幹淨衛生。老媽連連說好,但這些天她卻是對我寸步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