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中心之國(1 / 2)

印度失守之後,英國在世界上的最大的補給基地丟失了,現在協約國變得與同盟一樣,需要大量從國外進口軍事物資,來支撐這場聲勢浩大的戰爭。不同的是,同盟國的陣營在海外的殖民地,仍無法與協約國的殖民地相比,而且英國控製了個整個地中海的海麵,同盟國就是想從海外殖民地獲得補給也是很困難的。就連大清帝國宣布參戰之後,物資運送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印度的丟失,使得一直在觀望狀態的保加利亞等國先後宣布加入同盟的序列,向所有協約國宣戰,就連一向忍氣吞聲,不敢輕意從法國背後發起主動進攻的意大利也開始調集重兵,從法國背後撲了上去。

法國的處境一時困境重重,在結束了一係列的國內總動員之後,法國雖然而又組建了幾個集團軍,但是由於多方受到攻擊,法國不得不將對德國發動一次大規模反攻,有計劃地收回幾個防禦陣地的戰略計劃取消,而將幾個新建的集團軍調往各個戰場,進行被動的防禦。

自印度丟兵之後,美國人成了協約國最大的供應商。美國國內的無數積壓了許久的工業產品,一波波地從大西洋運往協約國。雖然通過大西洋的這一段路途艱難重重,商船隊隨時都會受到德國潛艇的無限製攻擊,但是由於協約國的處境危急,美國人從中的所賺到的利潤,每天都在增長,區區損失幾條貨船算得了什麼?

而由於英國丟失了印度,以及大清帝國的參戰,使得美國國內再次掀起了一股討論美國是否應該參戰,以及美國何時參戰,參加哪一方的熱潮。情勢很明顯,由於大清帝的參戰,同盟國已經無需再為他們的戰爭儲備而擔憂了,特別是印度被大清帝國占領之後,這一形勢越來越明顯。大清帝國隻要再邁進一步,將駐紮在非洲的協約國勢國拔除,一條從亞洲通往歐的陸地通道便已經出現。那時候,英國人的海洋優勢也將漸漸消失,同盟國勝利的步伐將無可避免。

美國國會進行了長時間的爭吵,代表資產階保守勢力的一方認為美國暫時都沒有必要卷入戰爭的泥潭,因為現在的戰爭局仍不是很明顯,美國如果輕意參戰的話,對美國的利益沒有好處。

而代表激進派的一些少壯將官則認為,美國必須參戰,而且要加入協約國的一方。他們的理由是,這次大戰將是世界重新劃分勢力範疇的一次機會。美國後起之秀,在世界上的殖民地幾乎都被英法兩國壓迫著。甚於連後來居上的大清帝國都從美國人手裏奪走了日本與菲律賓。這是美國所不能容忍的。

而且,同盟國現在之所在戰場上的局勢漸漸好轉,是因為有大清帝國的加入。而這僅僅隻是維持了同盟國與協約國打了一個平手而已。如果美國加入協約國的一方,那麼協約的優勢又將重新顯現,勝利將非協約國莫屬,而由於美國的損失非常小,勝利之後,美國將憑借自己的實力,獲得最多的利益。

可是這一派的論調剛剛提出來,卻被以猶太人人為主的政治勢力強烈的反駁了。因為他們提出一個令所有美國人的都感到尷尬的問題--軍隊!自美國南北戰爭之後,美國政府為了節省財政開支,將美國的常備軍隊從原來的數十萬,削減到了後來的僅僅兩個師,三萬多人。若非世界大戰的非常時期,現在的美國的常備軍也不會超過十萬人。

這麼一丁點的人,要投入到動則上百萬大軍混戰的歐洲戰場上去,簡直會令所有的參戰國都感到好笑的。這就像是一捧沙子,被投進了太平洋一樣,無影無蹤。而增加軍隊,增國美國的軍費開費又將受到所有的資本階級的反地。

因此,美國國會在首都爭吵了半個月,卻沒有得出任何有意義的結果,最後美國總統根據多數資產階級的要求,決定美國暫時不參戰,而是以出口戰略物資為主,繼續對世界大戰持觀望的態度。

就在所有的同盟國以為大清帝國將會協其大勝之威,繼續向非常挺進的時候,大清帝國的大軍卻在印度停下了前進的腳步。大清帝國給所有的同盟國的答案是:帝國的部隊經過長時間的作戰,消耗非常大,而且軍隊很疲勞,需要休整。

而其真正在印度所做的事情,卻是四處在印度派遣政治工作者,將印度親中的勢力拉攏到自己的旗下,而對排中的印度勢力全力打壓。印度在古代,中國人稱之為大食國,兩國的交文化交流以及物種交流非常久遠。而且兩國的宗教信仰都是佛教。這讓大清帝國在印度很受印度的歡迎,並沒有像排斥英國人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