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他對石達開的話持不肯定的意建,他提出疑問道:“但是俄法兩國也已經簽定了共同對付德的條約啊。一旦德國對法國開戰,俄國必定出兵幫助,此時奧國也就沒有再置身事外的理由了!更何況德意兩國有共同對付法國的協定,德國怎麼算來也不可能是支身做戰的局麵!“
德國原本的計劃是拉擾俄國與奧國,組成歐的“三皇同盟“,但是由於俄國與奧國在巴爾幹的利意衝突,使得這種可能成為遙不可及的事情。在普法戰爭之後,德國的強大,已經深深觸動了歐的本來局勢,列強在利益上的衝突變得更加明朗化。
威廉一世統一了德國之後,重用一鐵血宰相俾斯麥。當歐洲的局勢變得如此明朗之後,俾期麥開始發揮他的個人魅力,以及外交手段。他先是對奧國進行外交,豈圖拉擾奧國對法國形成兩麵夾擊之勢。
但是他雖然成功的讓德國與奧國簽定的同盟協定,但是協定的結果卻離開的目的相差很遠。奧國的最主要對手是俄國,而奧國雖然同樣希望借德國之手,來威脅俄國,以達開其自身獨霸巴爾幹的目的,卻又不想憑空多出一個法國這樣的敵人來。
最後,俾斯麥隻得退而求其次,與奧國在維也納簽定了兩國同盟條約。條約歸定了當兩國任何一方受到俄國的攻擊時,另一方有義務傾力相助,如果條約的任何一方,受到除俄國以外的國家攻擊,隻要沒有俄國的參與,另一方則保持中立。
俄斯麥對這項條約並不滿意,德國強大起來,想要稱霸歐,首先的障礙就是法國。兩的恩怨從法國大革命之時就已經結下來了,到了拿破倫時代,德國更是被法國擊敗,喪權辱國的喪了其好不容易得來的西裏西亞等地。普法戰爭的勝利,雖然讓德國重新恢複了歐洲強國的地位,但是也讓德國將法國更加芥蒂,將其視作心腹大患。
德奧同盟沒有達到俾斯麥的期望,但這並不代表他會放棄心中的目標。他現次將目將鎖定了俄國,希望能與俄國達成協定。但是此時的俄國已經徹底倒向了法國,根本不理會德國要求。
無奈之下,俾斯麥隻得將目光轉向與法國有巨大衝突的意大利。意大利對於法國占據了******很反感,俾斯麥此時伸過來的手,讓意大利看到了奪回******的希望。然而此次俾斯麥的怒力又是一翻白費。
他雖然換來了德意同盟卻,卻同樣得到了一個中立條約。意大利隻對法國反感,同奧國一樣,不想多生事端,多出俄國這樣一個敵人來。德意條約的條件與德奧條約幾乎相同,不同的隻是將俄國與法國交換了一下而已。
而德國要想消滅法國,必須要防止俄國兩國從東西兩麵夾擊自己,兩次同盟條約的簽定都不如俾斯麥的意,在這種情況之下,德國開始了一個密秘而巨大的戰爭計劃--施裏芬計劃。
鹹豐對於這些都很清楚,他漸漸地感到了石達開所說有些道理了。雖然施裏芬計劃非常完美,但卻是有一點巨大的不足,那就是德國的資源非常稀少,因此德國隻得在開戰之初寄托閃電戰的威力,快速解決法國,然後集法國與德國兩國的資源,來全力對付俄,解決德國稱霸歐洲的後顧之憂。
可是凡爾登,卻是德國的夢魘,成為了德國走向失敗的轉折點。鹹豐不知道現在的德國是否同樣在進行著他的施裏芬計劃,是不是同樣如同曆史上那樣,在凡爾登遭受挫折,從而一步步失去戰爭的主動權。
他等待著石達開給他解開自己心中的疑惑,為什麼德國在開戰之初並不不會討到好處。然而石達開卻給了鹹豐一個最簡單明子的答案--利益。
“利益?“鹹豐愕然地望著石達開。
“是的,陛下。“石達開毫不猶豫地回道,“雖然德奧意三國都簽定了同盟協定,但不能否定他們之間就不再有利益地衝突了。相反地三國同樣有利益糾紛,隻是礙於強敵在側的原因,才會暫時握手言和而已。一旦戰爭爆發。奧國必定首先保的中立,等待戰爭的走向。而最有可能與德國共同出兵的意大利,也會在衡量一翻之後,才有可能出兵相助德國。因此,戰爭初期,德必須獨自麵對法國。“
“而俄國隻要在邊境上屯集少量的部隊,就有可能完全打亂德國的作戰計劃,使其無法放開手腳與法國決戰。“石達開最後總結道。
石達開的分析,令在坐的所有內閣大臣大表讚同。鹹豐也同樣讚同了石達開的觀點,他自顧自的說了一句道:“看來還真得給西方幾個國家降降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