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我們能從“新疆“這個詞語上聯想到一些什麼?天山、塔克拉瑪幹沙漠、石油、西域文化、樓蘭古國以及耀眼古今的絲綢之路。新西疆處中國的西北要塞,連接中國陸路與西方文化物資交流的重要通道。
曆史上,洋人為了把新疆從中國的版圖之上分裂出去,幾乎用盡了手段。公元一八六四年,新疆鬥爭極度尖銳。新政許多封建主,趁著大清內憂外患之機,紛紛在天山南北割據政權,相互攻伐。而此時的大清由於受到太平天國的創傷,又有洋人在外奪奪逼人,根本無法顧及到新疆的局勢,隻得任由其自然發展。
到一八六四年底,新疆南北疆總共出現了五個封建獨立的政權,互相攻伐。當時占據了喀什葛爾金城的回族部落,因為久攻喀什葛爾的漢城與英吉沙爾不下,競夥同柯爾克孜族封建主司迪克,派人去緊鄰南疆的浩罕汗國,要求迎回原回疆叛亂分子張格爾的兒子布素魯克,這就給了浩罕野心家阿古柏以入侵之機。
阿古柏是個極度野心的一八六五年元月,阿古柏與布素魯克一道,帶著六十八人越過邊界進入南疆,很快攻占了英吉沙爾和喀什噶爾漢城。第二年攻占葉爾羌、和闐。此後,又進一步消滅了以庫車為中心的黃和卓勢力,宣布成立哲得沙爾(七城)汗國。一八七〇年又攻占吐各番、烏魯木齊,控製了新疆的大部分。
而在鹹豐強悍穿越的現在,新疆如今仍處於極度自治的階段。為了不打亂自己的發展大計,鹹豐對新疆發生的改變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要不超出他的容忍範圍,新疆想鬧就讓他們自己鬧去好了。
可是現在不同了,世界局勢開始出現一潭死水之後的劇烈變動。鹹豐不可能再眼睜睜地看著新疆再這麼亂下去了。尤其是俄國人的異常反應,讓鹹豐極為肯定的認為,俄國人最終還是忍不住不抓住大清的軟肋下手了。
他在禦書房內,極力的回想著後世曆史上,發生在一八七三年的左宗棠收複新疆的那一段曆史。不時的大清處於風雨飄搖的晚期,外有日本對台灣虎視眈眈,內部政治轉換更迭。新興的洋務派運動,受到許多保守派的強烈反對。
公元一八七三年,當左宗棠向總理衙門言明對新疆叛亂的態度的時候,以及針對如何收複新疆作出具體布置與調配的時候,麵對先堵住海防露洞還是先堵住新疆這個塞降露洞,大清朝廷一度左右搖擺,態度不詳。以北洋大臣李鴻章為首的一眾北洋係大臣認為,此時日本對大清的野心已現,應該首先堵住海防露洞。
而曾國藩這些比較保守的中間派也認為大清可以“暫棄關外,專清關內“的論調。一八七五年,日本發動了侵入台灣的戰爭。一時間“暫棄關外“論,甚囂塵上。許多朝廷大員認為收複新疆是得不償失的。認為新疆既使收複,也是“萬裏窮荒,何益於事“。
麵對朝中大臣的全麵反對,左宗棠悍然上了一篇五千言的奏章,具體論敘了收複新疆的必要性。他認為如果大清放棄新疆,則是大清退一尺,而洋人則會進一丈,對所謂的海防大業根本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是大清自撤藩籬,不獨隴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烏裏雅蘇台等處恐亦未能晏然。
左宗棠的論敘得到了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文祥的大力支持,並在其力排眾議的努力之下,大清最終決定,先收複新疆,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總督新疆軍務。此時左宗棠入是垂暮之年,但其仍率部出征。為了表明其不收複新疆,誓不回師的決心,他命令抬上了自己的棺木,隨軍出征。
現在,鹹豐穿越而來,大清內憂外患一應去除。蒙古的穩定,讓新疆的叛亂遲至今日,仍還沒有如曆史上一樣,重新上演。但鹹豐不會覺得,曆史便真的不會上演了。他任命左宗棠為陝甘寧三省總督。一任命便是十幾年不增有過更改,就是為了以防新疆有什麼不測。
鹹豐二十一年,亞曆山德公主回到俄國,隨即被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大帝軟禁在自己的行宮裏。不明所以的公主殿下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父親騙自己回來,而且還將自己囚禁起來。但是有一點她卻是十分肯定的,清俄之間長達十年的和平即將結束。為此,她憂心如焚,卻又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