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演武的餘波延續了數天之後,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之內仍能聽到百姓們津津樂道的談論。聚在茶樓之中喝茶閑談的百姓仍是一副帶著驕傲的神情,與身邊的朋友吹虛著當天的空前盛世。
而在外國來使驛館之內,英法俄三國代表卻是越來越焦急,越來越坐不住了。大演武已經過去幾天了。然而大清國的內閣大臣們以及他們的皇帝似乎又再次將三國代表遺忘了一般,又開始不聞不問起來。原本說好一待大清全國國防軍大演武結束之後,四國和談就馬上開始。
但是大演武一過去。大清的官員們卻哪人間蒸發一般。無論到哪個衙門,哪個大臣的住宅去求見,都是守衛大門的清軍士兵一句硬邦邦的句--大人們很忙,現在出去辦事去了!無奈之下,三國代表隻得耐心在北京城又等了許多天。
到了第十天的時候,四月分都快過去了。但是大清仍沒有一點要與三國和談的意思。英國和談代表艾爾焦慮地在驛館內茶飯不思地又呆了一天,終於按不住心中的急切之情,邀請了法國代表杜南德一起,再次來到大清總理衙門之外,求見王韜。
這次他們很順利地見到了王韜。而且王韜也很熱情地接見了他們。更與他們兩人開心地談論著十幾天之前大清國防軍的軍容。但是王韜就是不把話題引到四國和談上去。談了大半天,三個人仍在大演的話題上轉來轉去。似乎在王韜這位大清國內閣總理大臣的眼中,英法俄三國曾經根本就沒有對大清開戰過。
艾爾現在到真是想英國根本沒有與大清打過仗,但是大清鐵路工地之上的十幾萬三國聯軍的俘虜們,卻無時無刻不提醒著他此行的重要性。而一向火爆的法國代表杜南德首先便忍不住了,忍著氣,滿臉不悅之色地向王韜道:“總理閣下,請問貴國與我們三國的和談什麼時候才能開始。您要知道我們三國的政府都在等著我們將和談的消息早日帶回國內!“
王韜內心好地看著杜南德漲紅的臉,望了一眼艾爾,見艾爾同樣也與杜南德一樣渴望的表情,他才緩緩地,麵帶微笑地道:“啊,兩位代表先生。今天,本人已經就四國和談問題請示過我們的皇上了。陛下也定下了和談日期與地點。“
聽到大清皇帝已經親自定下了和談日期與地點,艾爾與杜南德同時將身子向前傾了傾,同聲道:“真的嗎?什麼時候,什麼地方?“
“是的,“王韜再次肯定地答道,這讓艾爾與杜南德心中鬆了下來。三國代表來到大清已經一個月了,而離開歐洲更是快三個月了。這麼久了還未將和談的消息傳回國內,他們有些擔心國內剛剛稍微穩定下來的局勢又要複發,但是王韜接來的一句話,卻將兩人再次打蒙了。
隻見王韜卻有些訕訕地道:“可是.“他將語氣拉得老長,令艾爾與杜南德一顆剛放下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裏,這時王韜才接道,“隻是我皇陛下,定要將和談地點定上天津。可是本官是文武,見不得刀光血影的。天津港口之外,尚還停著貴國強大海軍艦隊。唉,說實話,這麼多的戰艦停上那裏,戰艦隊那黑洞洞地炮口向著天津的炮台。實在令本官害怕呀!“
王韜這一句話一出,當時便令杜南德有些想發作的意思。隻是卻被沉穩的艾爾拉住。艾爾無奈地望了一眼正在爆走邊緣的杜南德,心中歎了一口,想道:“形勢比人強啊,現在大清明顯已經非一般的強大了。而且英法兩國還有上十萬的俘虜在清國手中。更糟糕的是,英國方麵迫切希望得到三國與大清和談成功的消息,好一門心思去應付在印度逐漸洶湧的民族起義軍。“
艾爾臉色有些倉白地向王韜歉然道:“總理閣下請原諒,我們不知道貴已經打算貴國的天津和談。令閣下擔憂之處,還請見諒。我會馬上命令本國的艦隊離開天津海港。還請閣下早已開啟四國和談。貴我四國早日結成友好國家。“
艾爾如此委屈求,杜南德是心中明白的。可是他明白並不代表他就要替英國擔憂。英國的爛攤子,英國人自己去處理就是了,幹麻老像個自己老大的樣子,拉上法國一起。杜南德哼哼地回過頭去,不再看艾爾與王韜。
三人,或者說是兩人,杜南德自轉過頭去之後,便開始一言不發。反正在如今的形勢之上,英國人比法國人急,他任由艾爾去跟大清打太極。到時候法國皇帝怪責的話,他也好拉上英國代表當擋箭牌也好。
兩人在大清總理衙門約定好。在英國戰艦開離天津港之後,四國便開始開啟四國和談。艾爾這才放心地與王韜道別,自回到驛館內心拾行妝,並寫下一道令大英錢印度艦隊回印度支援印鎮壓起義去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