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鹹豐對於虎門大戰是不是會影響自己早前的計劃,起初也是帶著一定的困惑的。但是仔細一想,英法此次來襲,並非僅僅隻是為了逼迫大清修約那麼簡單了。鹹豐於鹹豐四年全殲了第一次來華,武力進行修約的英法聯軍,這在整個歐洲都令英法這兩個老牌的殖民帝臉麵難堪。
因此英法這次大舉來襲,兵力遠遠超出了鹹豐所預料的幾倍之多,說明英法這次是動真格的了。他們在歐洲丟不起這個人,雖然這兩上國家在美洲曾被自己的殖民地上的人民趕出來過,但是那裏麵至少還有兩國對掐的因素在裏麵。
而被大清打敗了,卻是怎麼也說不過去的事情了。十幾年前的大前英國人也不過是幾千人的隊伍便逼得的大清政府乖乖投降,不僅賠償了大筆的銀子,還被英國人割去了香港這個黃金港口。
十幾年之後,英法聯合對大清實行打擊,卻被這個昔日被自己踩在腳底下的古老國度給打敗了,而且還是全殲了,連艦隊都被人俘虜了,怎麼說都說不過去。英法因此還成為了歐洲許多國家的笑柄,要不是在克裏米亞被俄國人托住了,他們早就對大清用兵了,哪容得鹹豐如此叢容布置一切之理?
更何況,大沽炮台鹹豐雖然下了大力氣,但是由於時間的關係,其火力並不很強大,大炮更都是從以前的聯軍艦隊的沉船之上拆下來,搬到大沽上去的。總數也不過是一百多門大炮。
英法聯軍沒理由因為在大沽又吃了一個虧便退縮了回去的道理。何況到時候,戰爭已經持續了幾個月的時間了,英法兩國付出了那麼多,卻沒有得到回報,國內壓力又那麼大,必定導至聯軍沒有時間再與大清兜圈了。
鹹豐如是一想,便隨即釋然了。而虎門二千勇士力拒洋夷於國門之外,這種勇氣與意誌,實在是當代大清軍中所欠缺的,也是鹹豐所想要的民族自強感。這種蕩氣回腸的事跡不借機大肆喧揚一下,提高民族自強意識,實在對不起對聯二千陣亡在虎門炮台的楚軍勇士。
鹹豐回到北京便立即命王韜的大清《白話日報》開始對虎門大戰進行喧揚,並為二千楚軍勇士致辭讚揚:
虎門硝煙護國門,兩千勇士熱血灑虎門;
蕩氣回腸圖自強,億兆子民康慨戰洋夷。
報紙長篇介紹了二千楚軍如何在虎門炮台之上麵對洋人的堅船利炮猛不屈的。誓死捍衛大清國土,既使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糧盡糧絕也沒有在洋人麵前後退一步。報紙最後還高聲疾呼,號召大清的百姓都站起來,與朝廷一起力抗洋人,向虎門炮台之上的二千勇士學習。
報紙寫得精彩紛程,幾乎以親臨戰場的架勢將虎門大戰那種,硝煙滾滾,嘶殺戰場寫得活臨活現,催人淚下。一經發出,立即引起無數百姓的響映,紛紛在家中立起牌位,靈堂遙祭虎門二千勇士。史無前例地,百姓對於抗擊英法聯軍的侵略,民情激動,有些文人士子,鄉紳商人,開明百姓紛紛上紡當地官府,要求官府火速出兵,打擊英法,為二千勇士報他。
虎門二千勇士,本是左宗棠麾下。見鹹豐並沒見責他私作主張與聯軍在虎門大戰,甚感欣慰,感激之下,也在韶關,大擺靈堂為二千楚軍將士招魂。左宗棠感虎門千楚軍將士勇猛拒敵,作辭道:“誰道江南無英雄?二千楚勇同做證!”以此表達他對於麾下楚軍將士的驕傲之情。
五大總督同時在各地為虎門二千勇士作辭,設靈堂為二千勇士招魂送行。中國大地一片聲討洋夷之聲,而聯軍則繼續於廣東、福建、浙江沿海實行炮火打擊計劃。聯軍艦隊自鹹豐七年四月至鹹豐七月六月初,在三地沿海進行了數十次炮火襲擊。但是效果卻並不見佳。
聯軍海軍司令郝莫菲感動無比疑惑,他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大清沿海襲擊了那麼多次,卻沒有得一點關於大清政懼怕的消息,甚至連一句話都沒有說。似乎他的龐大艦隊所轟炸的地方都是一片片的無人區,毫無人煙的死地一樣。
待到郝莫菲在一次襲擊過後,派一支小部隊悄悄登陸上他所襲擊過的地方查看的時候,郝莫菲終於得到了答案。登陸部隊的小隊長在毫無人煙的小鎮上查看了一遍之後,帶著一臉的不可思意的神情回去向艦隊司令報告了。
沒有人,一個人都沒有,不但連一個人都沒有,而且一連一個有生命的東西都被當的百姓帶走了,如果不是一些東西太重,不便於搬運,這名小隊長真懷疑當地的大清百姓會連什麼床之類的大型物件也不會放過。因為他在經過的一些地方的時候,看到這裏的有些人家連門板都帶走了。
郝莫菲振驚了,他下意識裏將這種大規模的民眾遷移歸結為當地百姓懼怕戰爭而舉家逃走了。他實在不願意相信這裏大清政府有意識的戰略移民所造成的。這樣的話,想像一下都會覺得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