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最後的布防(1 / 2)

鹹豐六年六月,英法聯軍號稱二十萬大軍相繼完成了在國內的集結開始穿過大西洋,到達位於馬六甲的殖民地新加坡進行最後的戰爭準備以及補給工作。此次進行遠東戰役,英國出動了小半個地中海皇家艦隊,以及五萬陸軍協同法國的皇家艦隊以及八萬法國陸國共國作戰。

其號稱二十萬大軍實在一點也沒誇大,六月底英法聯合艦隊到達新加坡進行最後的補給工作,並開始向大清本土派遣情報人員收集大清的情報,以及大清的軍事防禦力量。

近兩百艘各式大小戰艦,運兵船,補給船浩浩蕩蕩進行了新加坡巷。聯軍總司令官原加拿大總督額爾金森一直對此次對中作戰執保守態度,他結合上次英法聯軍的失敗得出此次遠東之戰將是一場不容易應付的戰爭,而法軍司令官德塞羅卻仍然認為大清之所以能戰勝上次的英法聯軍多出於人海戰術,以及可恥的偷襲,想要與二十萬英法大軍相抗,無異於以卵擊石。

同樣聯軍中大部分的將校士兵都認為此次前來大清作戰無異於是一次旅遊度假,很多人都抱著來中國搶劫一把的心態對待此次遠東戰爭。額爾金提議以海軍沿海偷襲大清沿海省府的建議沒有得到參戰的英軍皇家艦隊司令官何伯以及法國海軍司令科菲爾與法國陸軍司令得塞羅等三人的同意。

他們認為兩國集二十萬大軍萬裏迢迢來到中國為的就是能夠快速解決遠東戰爭,迫使大清皇帝向兩投降,而聯軍龐大而艱苦的後勤補給也不得不迫使兩國進行快速得與清軍決戰,從而達到迫使中國投的目的。

而且三人認為大清並沒作好與英法徹度決裂的準備,不然的話為什麼大清皇帝在獲得第一次戰爭勝利之後,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將兩國在大清的租界以及殖民地全部收回,而隻是嚴加看守了起來。甚於地於大清最重要的香港,大清政府連派兵去奪回的意思都沒有。因此三人判定大清還不想與英法撕破臉,充奇量也不過是大清迫得已才進行我抵抗而已。

額爾金無奈,隻得聽取三人的意建在新加坡集結休整大軍之後,按照雙方製定的方案,以主力首先占領廣洲為根據地,然後借此為跳板,大軍直接北上,占領天津,逼迫大清皇帝投降。

而此時鹹豐也開始了他最後的調防。兩廣的左宗棠被鹹豐嚴令禁止了其想一舉奪回香港的建議,並要求其放棄虎門炮台,大軍退守到廣東後方的韶關一帶防守。而在廣西的劉永福的五千黑旗軍卻早已被鹹豐密令調往安南的密林之中尋找安南洲擊隊的蹤跡,打算借助安南遊擊隊的勢力給法國在安南的勢力上點眼藥。

兩江與閔浙等地,已經有由大清軍械局生產大量水雷運了過去,其主要目的自然是阻止聯軍艦隊通過長江,進入大清的內陸地區,同時鹹豐要求李鴻章,英桂開始治下一區的沿海居民搬遷計劃,實行堅壁清野的計劃。同時以紮在台灣的劉銘傳部被鹹豐要求在台灣實行遊擊作戰任務,務使聯軍無法在台灣安身,以台灣作為攻擊大清內陸的跳板之地。

雖然俄國人此時還沒有什麼動靜,但是為了以防萬一,鹹豐令駐守東北三省的曾格林沁開始以中俄邊境上駐防。如果俄軍來襲仍采取誘敵深入的計劃,堅決將俄軍全部留在大清境內。後來看來,鹹豐的這一安排是正確的。

戰役的最精彩也最艱苦的部分落在了天津與大沽炮台一線。鹹豐在天津城下布防了五個師,近二十萬大軍,在天津城下築起堅固地防禦工事。北洋艦隊被派到了浩瀚的大海之上,隨時襲擊聯軍補給線。

同時鹹豐還開始命令各省府道,開始將地方守備部隊充作主力大軍開始向京師開進,作為迷惑聯軍的煙幕彈。鹹豐就是要讓聯軍知道大清還沒有與其全成開戰的實力,而是想集全國的力量守衛大清的都城,令聯軍認為大清想在京城與聯軍作最後的抵抗。

七月分,為了安撫大規模遷移而帶來的民眾鞏慌。大清《白話日報》大肆喧揚著大清必勝的論調。《白話日報》之中郝然有一篇為皇帝親筆寫就的《論持久戰》,高調稱大清這次與洋人大戰必將獲得勝利。號召民眾群心合一,配合官府的調遷。努力支持官府,待到打退了洋人,大家必可再次回到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