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李鴻章看球(2 / 2)

還有一件笑談,也是有關飲食的,據說。這位大臣,在倫敦作客期間,上頓下頓的西餐,吃得很不耐煩了。官居相國的李鴻章,與明朝那位宰相張居正同好,每天給他上二十幾隻菜,他說沒有值得下筷子的,皆喜美味佳肴,皆有一份好口福。那時,倫敦還沒有中國人開的餐館,不像現在,中餐走向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開的館子。於是,李鴻章就讓他帶去的廚子,將用來作西餐的各式原材料,統統燴在一起,給他送上來。當那些陪同他的英國官員,聞到從廚房裏飄出來的撲鼻香味,忍不住饞涎欲滴,就向通事打聽,這是給李大人做的一道什麼菜?回答說,不過是雜碎而已。然後李氏示意,非正式場合,請他們無妨入座,把這些老外,一個個吃得舔嘴吧舌,稱賞不已。據說,後來英國的飯店菜單上,就有了名叫“李鴻章雜碎”的一道菜目。

有一年,我到英國,走了幾個地方,吃了一些飯店,卻從來沒在菜單上看到“李鴻章雜碎”,頗掩飾不住內心的失望。或許要到更高級的餐廳,才能點到這道名菜;或許壓根兒就是一種姑妄言之,姑妄聽之的演義。但我通過李鴻章的這些趣聞軼事,不禁想到,中國人和外國人這種傳統的不同,也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因此也就沒有什麼高低之別,好壞之分;外國的,就一定好,中國的,就一定不好;洋人說的話,就一定高明,中國人說的話,就一定人微言輕,我是不大相信的。

某些先生腦海中的這種思維定勢,一定說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很大程度上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的屁股由於落後挨打得太多,所形成的精神上的自我矮化現象,一下子先矮上半截。所以,也就難怪阿Q一見假洋鬼子的文明棍,脖子就不由自主地縮起來,準備挨揍。

妄自尊大,不能提倡,妄自菲薄,也大可不必,數典忘祖,那就更不應該。東西方文化都有它自身發展變革的過程,凡落後的民風民俗,陳舊的陋規惡習,抵製文明的野蠻行徑,杜絕開化的民族情性,都會在時代的進步中或快或慢地改變過來。李鴻章在彼得堡的博覽會的那一口痰,受到高爾基的譏誚,其實,這位無產階級革命作家也許並不知道,十字軍東征時,中亞地區早就有了公共澡塘的衛生設施,可那時的歐洲人,連廁所的概念還沒有呢!

因此,我常常懷疑那些吃了太多的洋雜碎,而食洋不化的“精英”之類,對中國文學指手劃腳,說三道四時,那一臉的卑夷和不屑,離林語堂先生所說的“西崽相”,離魯迅先生所說的“奴才相”,到底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