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一吊錢值多少?(3 / 3)

現將他發放給皇親國戚的紅包數額,列表如下:

封建社會就是等級社會,康熙不搞平均主義,同是皇子,有受封與未受封的差別,因此賞賜待遇不一。玄燁六十四歲時,第二十四子出生,取名胤祕,自康熙十一年大阿哥胤禔出生,至康熙五十五年,共生子(生女不計在內)三十五人,然其中十一人早殀。存活下來的兒子為二十四人,未受封的僅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從這裏可以估算到每年的年終賞賜,是一筆天文數字,也是國庫的一筆沉重負擔。

《紅樓夢》的賈府,不知屬於上表的哪一級,在除夕祭宗祠時,舉家也在等待賈蓉到禮部去領這份皇上的恩賞呢!看來,康熙在皇子胤祉的奏折上記的豆腐賬,若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就是一次故作姿態。封建社會裏的所有帝王,無論其如何暴虐、淫亂、昏庸、無能,在他還未從金鑾殿的寶座上跌落下來時,都要把自己打扮出英主明主,愛民如子的樣子。

尤其做皇帝久了以後,更是抓住一切機會表現他親民愛民的形象,讓臣民們為他山呼萬歲。這種表演欲,是情不自禁的,即使清醒如康熙者也不例外。他需要臣民對他五體投地,對他頂禮膜拜,對他歌功頌德,對他敬若神明,和曆史上所有統治者是沒有什麼不同的。

雖然,康熙在他的政治遺囑中,曾經對曆代帝王作過一些評價:“昔梁武帝亦創業英雄,後至耄年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禍;隋文帝亦開創之主,不能預知其子煬帝之惡,卒至不克而終。又如丹毒自殺,服食吞餅,宋祖之遙見燭影之類,種種所載疑案,豈右前轍?皆由辨之不早,而且無益於國計民生。漢高祖傳遺命於呂後,唐太宗定儲位於長孫無忌,朕每鑒此,深為恥之。”固然,他在開頭說了“自秦漢以後有年號之二百一十有一位帝王中,在位久者朕為之首。朕已老矣,在位久矣,未卜後人之議論如何,而且以目前之事,不得不痛哭流涕,預先隨筆自己,而猶恐天下不知吾之苦衷也。”(以上史料均引自章開沅《清通鑒》)

其實,這是他對自己遲遲不肯立儲的辯護,由於太子廢而又立,立而又廢,舉棋不定,諸王子及其人馬之間的奪嫡鬥爭愈演愈烈,以致這位老爺子煩不勝煩,歇斯底裏發作,到了罷勳戚、殺大臣的失控狀態,這都是老年統治者挑選接班人時信疑不定、首鼠兩端的結果。但更為嚴重的是他晚年時,吏治漸弛,貪風日熾,地方虧欠,國庫虛空,才是老人統治的直接惡果。詩人曾言“金錢濫用比泥沙”的後患,終於在他駕崩前後暴露出來。

雍正曖昧不明地接班上台,這個野心家陰謀家登基時,康熙留給他的固定資產,是一個幅員廣闊的龐大帝國和兩千五百萬人口,但國庫裏的流動資金,隻有區區七百萬兩銀子,實在是日不敷出,難以為繼呢!雍正在位十三年,苦熬苦掙,精打細算,不停抄家搜括,掃地出門,《紅樓夢》裏的賈府,也被抄得一幹二淨的,這才使國庫有了五千萬兩存銀。

最滑稽的,近幾年寫雍正的電視劇小說,最津津樂道的事,莫過於雍正攢下的五千萬兩銀子。說來可笑,最具有諷刺意義的,那個康熙最看不上的崇禎,當他在景山上吊的時候,他的國庫裏存銀是康熙死時的十倍,是雍正死時的一倍有餘,為七千萬兩。看起來,姓朱的亡國之君,要比姓愛新覺羅的兩父子盛世帝王,腰更粗一些呢!

如果拿這父子皇帝的後代所簽下的《辛醜條約》,要向列強賠款的本息,高達九億八千二百多萬兩銀子的天文數字,康熙的七百萬,加上雍正的五千萬,真是可憐巴巴,連零頭也不夠。所以,我對電視劇、小說中拖著辮子的皇帝,敬謝不敏。這些統治者的手上,都沾滿了老百姓的血,即或撇開這些改朝換代,鎮壓異己的曆史不計,試想一下,大清朝國庫裏的銀子,難道都是他們從關外發祥地帶來的嗎?這幾乎是人皆盡知的道理,所有的錢都是全中國的勞動人民,一文一文,一吊一吊地創造出來的。

因此,一吊錢價值多少,若從民脂民膏的角度考量,那簡直是無法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