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史上,隻有朱元璋這出身貧寒的皇帝例外。這位暴君,連“廄有肥肉,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這些告誡君王的話也聽不進去。所以,他隻祭孔,不尊孟,還曾下過一條惟有他這個沒文化的人,才能頒布的荒唐命令,撤銷孟老夫子的配享資格,降低這位亞聖的待遇,差一點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廟。
朱元璋反對孟子的原因,已湮沒無考。不知是否當年他要飯時,做遊方和尚時,參加打家劫舍的義軍時,曾經流落到孟夫子的家鄉,並且在此受到過什麼屈辱?所以耿耿於懷,一輩子恨孟夫子不已,總是想法收拾才是。
幸而老天幫忙,“時將丁祭,遂命罷配享。明日,司天奏文星暗,上曰:‘殆孟子故耶?’命複之。”否則,孟子在明代可是要走背字的了。全祖望《鮚埼亭集》所記,是當朝洪武二年的事實,倘不確切,諒也不敢造朱皇帝的謠。所以,讀書人遇上這樣一位懷有嫉恨情結的皇帝,那也就隻好認倒黴了。農民皇帝就這麼一個報複的死心眼,有什麼辦法?
宋濂,明初大文人,開國元勳,曾是他的左右手,是他兒子的老師,也說殺就殺,誰求情也不成。他兒子救不了老師,急了。“好,你殺我老師,我殺你兒子!”“砰”地一聲,就在他麵前跳水自殺。朱元璋急了,“我殺人,幹你什麼事?”然後遷怒那些官員,下令,穿著朝服跳下水救他兒子的,官升一級;脫了衣服再去救人者,砍頭,於是,一批人頭落地,他連眼都不眨一下。不過,宋濂算饒了一命,但發配途中,也還是死了。
其實,舊社會的農民對於教書先生,也還是懂得一份尊敬的。那時,家家都供著“天地君親師”的五字牌位,老師是聖人子弟,是怠慢不得的。但朱元璋,既是農民,更是流氓。有農民的狹隘,無農民的敦厚,有流氓的混賬,無流氓的敬畏,因為流氓很容易懾伏於比他力量強大者,但朱元璋已成一國之主,還有什麼使他感到忌憚的呢?所以,他要拿孟子開刀。
從古至今,能稱為聖人者,隻有兩位。一是至聖先師孔子,一是亞聖孟子。曆代的皇帝都需要借助於孔孟之道,來統治老百姓,所以對這兩位聖人恭敬得不得了,供在太廟裏,四時八節奉祀。定期還要大規模的祭孔,那場麵隆重浩大,莊嚴肅穆,皇帝都要朝他們兩位磕頭的,因此,孔子有“百代素王”之稱。去過曲阜的遊客,都知道孔廟、孔府的規格和北京的紫禁城差不太多的,可見聖人之顯赫威風了。孔孟之道受曆代統治者的禮遇,就因為儒教有益於他們的統治。與此相反,曆來的起義領袖都不大買這孔孟的賬,甚至恨得要死的。從新莽到黃巾,從黃巢到張獻忠,從李自成到太平天國,都是要詆毀聖人,砸爛文廟,廢除儒學,反對祭孔的。這其中,既有否定一切的造反精神,也有這些草莽英雄們個人文化弱勢心理所形成的偏激,和痞子式的報複情結。
朱元璋,就是這個矛盾的複合體。他登基為帝,不能不尊儒,可改不掉要飯當和尚時流氓無產者的習性,對聖賢十分反感。所以,他是中國曆史上惟一給聖人製造文字獄的皇帝,說實在的,在中國文化史上,與這位農民革命領袖所做的這件貽笑大方的糗事相媲美的,大概就是四人幫搞過的“批林批孔”了。
但是,農民皇帝的偏執,也著實讓人驚怖,雖然洪武二年,他沒把孟子的牌位撤出孔廟,但他對這位亞聖,始終耿耿於懷,洪武二十二年,到底下令刪改《孟子》一書,去掉三分之一他所不喜歡的內容。諸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諸如:“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諸如:“為民父母行政不免率獸而食人,惡其為民父母也”。在全國範圍內取締《孟子》原書,另出了一本《孟子節文》,頒行天下,成為有史以來的一則笑話奇談。
這大概可算是沒文化的人,辦出來的最沒文化的事了。真難為他想得出來,這位朱皇帝!
據說,現在全中國隻剩下一部這樣的奇文了,收藏在北京圖書館,輕易看不到的了。但孟子永遠是孟子,光輝依舊;農民皇帝朱元璋所製造的這個荒唐故事,卻成了千古笑柄。
但是沒有文化的人,有了權勢以後,幹沒文化的事情,難道會因此絕跡嗎?那當然不會的,諸如此類的笑話,在曆史上,會不斷重複出現,而讓人哭笑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