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1 / 2)

〇1997年丁醜

所指導的新亞博士生李啟文通過學位論文《魏晉南北朝水利事業研究》答辯。

7月,遺作《新舊兩唐書史料價值比論》刊於《新亞學報》第十八卷《嚴耕望教授紀念特刊》。

10月,嚴夫人段畹蘭將耕望的四千餘冊書刊(包括傳世文獻、出土文獻、文物圖錄、考古報告、近人論著、地圖、辭典、索引、期刊、學報等)捐贈台灣中正大學曆史係,收藏於該係圖書室以供學生參閱。

12月,由在台弟子籌劃的《充實而有光輝:嚴耕望先生紀念集》,在台北稻禾出版社出版。《紀念集》分“回憶與懷念(紀念文章)”、“嚴耕望先生著作選(經驗談、論著序言)”、“生平與學術(傳略、學傳、著作目錄)”和“附錄(挽聯、挽詩及信函影印)”四部分。

〇1998年戊寅

3月,遼寧教育出版社《新世紀萬有文庫》將《治史經驗談》、《治史答問》、《錢穆賓四先生與我》合為《治史三書》,納入該文庫第二輯的《近世文化書係》出版。

6月,廖伯源撰《嚴耕望傳》收入台北《國史擬傳》第七輯。

10月,《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由台北稻鄉出版社出版。

共收論文16篇,依內容分為學術文化、政治社會、製度地理三編。

〇2003年癸未

4月,遺著《唐代交通圖考》第六卷《河南淮南區》經弟子李啟文整理,由中研院史語所正式出版。共收正文六篇:《洛陽鄭汴驛道及汴城館驛》、《洛南三關》、《洛陽鄭汴南通漢東淮上諸道》、《桐柏山脈諸關道》、《中原東通海岱遼東新羅道》、《海岱地區南北交通兩道》。附文一篇:《齊長城地理考略》。地圖兩幅:《南北朝隋唐時代桐柏山脈諸關道圖》、《中古時代齊長城遺跡圖》。卷末附《本卷綱文古地名引得》。又據耕望原先計劃,第六卷擬撰十餘篇,除已歸入《隋唐通濟渠考》論述範圍的二十餘萬字篇幅(時史語所已計劃另行出版)外,至少還有《中原東南通江淮之陸道》及《荊門以東大江沿流市場與津渡》兩篇。前者僅成一節,已被置諸《隋唐通濟渠考》之首,後者未及動筆,竟成永恨。

12月,耕望前為“錢賓四先生百齡誕辰學術研討會”準備之講稿《賓四先生對於中國史上政治製度之觀察》,收入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新亞學術集刊》第十四輯《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

〇2005年乙酉

7月,遺著《魏晉南北朝佛教地理稿》經弟子李啟文整理後,由中研院史語所作為《專刊》之一〇五出版。此《稿》除第七章《五台山佛教之盛》已發表,第八章《佛教石刻之地理分布(石窟造像及其他刻石)》未寫就外,其餘各章皆為初稿,以視《唐代交通圖考》第六卷及《隋唐通濟渠考》存稿之大體已寫定者,實大異其趣,故隻具雛形。見存各章,篇幅不一。第九章《結論》原稿僅存兩頁,第一章《佛教東傳及其早期流布地域》、第二章《三國西晉佛教流布地理區》、第三章《東晉時代佛學大師之宏佛地理》雖已寫成,而篇幅不大。第四章《東晉南北朝高僧之地理分布》除已稍成之“2、東晉高僧遊錫與地理分布”、“3、南北朝高僧遊錫與地理分布外”(第1節缺),其餘為據正續《僧傳》所作之統計素材。第五章《東晉南北朝佛教城市與山林》因分地敘述,篇幅最多。第六章《佛教教風之地理分布》之“禪誦”部分,亦未撰述完畢。第七章為全書最完備之一章,或以曾發表之故。地圖六幅:《漢末佛教流布區域圖》、《東晉時代高僧駐錫分布圖》、《東晉時代高僧遊錫圖》、《南北朝時代高僧分布圖》、《南北朝時代高僧遊錫圖》、《晉末南北朝佛教地理中心與名山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