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自從聽說晏子要來,楚王就打主意羞辱晏子和齊國,問謀士們怎樣才能達到目的。謀士們對他說:“如此如此……”楚王讓他們作好安排。

晏子來了以後,楚王設宴進行招待。酒酣之際,官員們照事先的策劃,由兩個官吏綁著一個人進來了。楚王故意問:“綁著的是什麼人?”回答說:“齊國人,強盜。”楚王便回過頭來對晏子說:“齊國人都善於幹這個行當嗎?”晏子對於這種侮辱自己國家的話,十分氣憤,決定予以還擊。他離開座位,非常嚴肅地說:“我聽說,桔樹在淮河以南生長為桔樹,果實甜美,在淮河以北則生長為枳樹,果實酸苦。

葉子雖然一樣,味道就差多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是水土不同的關係。現在,平民百姓在齊國不偷不搶,到了楚國才偷才搶,恐怕是楚國的水土使人變成這樣的吧?”楚王隻好自我解嘲地說:“對於有德行的人是不好隨便開玩笑的,我這不就是自討沒趣了嗎?”說服公輸盤春秋時,魯國人公輸盤為楚國造了攻城的機械——雲梯,楚國準備用它來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了,就從魯國動身,一連走了十天十夜,趕到楚國,拜會公輸盤。

公輸盤很客氣地問:“先生不遠千裏而來,有何見教?”墨子故意說:“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借重您的力量殺了他。

事成之後,我送您200兩黃金。”公輸盤很不高興,斷然拒絕道:“我是講仁義的,不能隨便殺人。”墨子因公輸盤還自稱是講仁義的,便反駁他說:“請允許我向您進言。我從北方聽說您造了雲梯,要拿去攻打宋國,宋國有什麼罪呢?楚國多的是土地,缺少的是人。發動戰爭來殺害自己所缺少的人,而爭奪自己已經足夠了的土地,不能算是聰明;宋國沒有罪,卻要去攻打他,不能算是仁愛;懂得這個道理,卻不據理力爭,不能算是忠誠;爭論達不到目的,不能算是堅強。殺一個人認為不義,卻去殺許多人,也不能算會類推事理。”墨子從不智、不仁、不忠、不義等方麵發出一連串具有針對性的責難,氣勢逼人,公輸盤無從辯解,隻得承認自己錯了。

艾子機巧止苛政古時候,一人犯法,要株連九族。這些親屬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還包括家族中的叔侄、外公家的、嶽父家的等等,有的一連就是幾百人,那是非常殘酷和悲慘的。

戰國時候,齊國的大夫邾石父圖謀反叛,當即便被齊宣王誅殺了。齊宣王還想要殺滅他的親族。邾氏家族中人心惶惶,連忙召集族中長老商量,一致認為不能坐以待斃,決定請艾子幫忙,向宣王求情。

第二天,艾子拿著一根三尺長的繩子去見齊宣王,直截了當地對宣王說:“邾石父犯罪,已經伏法,叛黨消滅了,也就沒事了,大王何苦還要殺死那些老老小小的無辜百姓呢?”宣王說:“一人犯法,誅滅九族,這是先王的遺訓。《政典》中說:‘與叛逆者同一宗族的人全部殺盡,一概不赦免。’我不敢違反先王的法規啊!”艾子聽宣王這麼一說,便上前行禮說:“我也知道大王是迫不得已。可是我聽說,那年大王您的親弟弟公子巫向秦國投降,還獻出了邯鄲,這樣說來,大王您也是叛臣的親族,按理應該受到株連。現在我獻上這根短繩子,請大王馬上自殺吧!

您不要因為愛惜自己的身體而違犯了先王的法令呀!”齊王笑著站了起來,歎了口氣,說:“先生不要說了,我不加罪於他們就是了。”邾石父家族數百人因而免於死難,而且從這以後,宣王如有這類事情,都慎重而又慎重,不再輕易提株連九族之類的事了。

“海大魚”戰國時,齊威王的少子田嬰,得到薛的封地,號靖郭君。

他要在薛地築城牆,門客紛紛勸阻。為避免幹擾,他吩咐說,誰要再來勸阻築城牆的事,就不要讓他進來。

齊國有一個人請求接見,他保證,隻說三個字。如果多說了一個字,情願被下鍋煮死。於是,靖郭君破例接見了他。這個客人快步上前說:“海大魚!”說完掉頭便走。靖郭君被這沒頭沒腦的話勾起了好奇心,立即叫手下的人留住客人。客人說:

“我不敢拿死當兒戲。”靖郭君說:“沒關係,再講下去。”於是,客人說道:“你沒有聽說過大魚的故事嗎?網不能捕住它,鉤不能勾住它。但如果在遊動中脫離了海水,那麼連螻蛄和螞蟻也可以欺侮它了。現今的齊國,就是你的海水,你長期有齊國的庇護,還用築薛城幹什麼呢?如果失掉了齊國,就算是把城牆築得天一般高,仍舊是沒有用的。”靖郭君聽取他的意見,停止了築牆。

該誰走過來顏(chù),是戰國時齊國的處士。一天,齊宣王召見他。他來到宮中,齊宣王以君主的驕態呼喚道:“,走過來!”想不到顏也表露出一種極為高貴的樣子,竟然也對齊宣王呼喚道:“王,走過來!”齊宣王將要發怒時,左右的侍臣對顏說:“王是人君,你是人臣,王叫你過去,你卻叫王走過來,難道能這樣嗎?”顏辯道:“論起道理來應該這樣:我果真走過去了,在別人看來,是仰慕王的勢利;而我叫王走過來,在別人看來,是王能夠趨奉賢士。如果叫我做仰慕勢利的事,還不如讓王做趨奉賢士的君主好啊!”齊宣王雖然心裏很不高興,但說不出處士的話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隻好無可奈何了。

彭祖臉長漢武帝是個有作為的皇帝。大概是受前代的影響,他很信神,對相術之類的事也很感興趣,深信不疑。東方朔總想找機會規勸他。

一天,漢武帝對群臣說:“你們知道嗎?相書上說,鼻子下邊到口之間這‘人中’長一寸,可以活到100歲。”東方朔聽了哈哈大笑。有人當時向皇上報告,說東方朔不敬重皇上,是有罪的。東方朔趕快摘下帽子,對皇上說:“小臣不敢笑陛下,是笑那彭祖。”彭祖是傳說中的高壽人,為什麼笑他呢?皇上讓東方朔說清楚。東方朔說:“彭祖活了800歲,要按陛下所信的相書上說的,彭祖就該有八寸長的人中,按比例,那臉豈不有一丈長了嗎?”喝長生酒漢武帝聽說君山有長生酒,便帶一些人到那裏去,東方朔是少不了要跟去的。

君山廟的和尚,把製作的生長酒獻給皇帝。東方朔先接了過來,對武帝說:“這種酒我見過,請陛下允許我先嚐一嚐,看它是真是假。”漢武帝點點頭,讚揚他代君嚐酒的忠心舉動。誰知他一仰脖子把長生酒喝個精光。武帝大怒:“獻給朕的長生酒,被你喝光了,該當何罪。來人嗬!”這就要處死他。

東方朔麵不改色地說:“請陛下息怒!假若陛下能殺死我,就說明這酒是假的,並不能使人長生;假如酒是真的,我可以長生,陛下也殺不死我!”皇帝一聽,果然“息怒”了。

上林苑樹名有一天,東方朔陪漢武帝遊上林苑。這上林苑是秦朝建都鹹陽時所修的,漢時重建為宮苑,周圍有300裏,內建離宮70所,有禽獸,供帝王狩獵,有花木,供帝王遊覽。

漢武帝見到一棵樹,連稱好樹,問東方朔叫什麼樹。東方朔也不認識,便按“好”的意思,編個名字,說:“這樹名叫‘善哉’。”武帝不相信,私下裏找人辨認這棵樹,便暫時把這件事放下了。

過了幾年,武帝又問東方朔這樹名,東方朔也早打聽過了,便回答說:“叫‘瞿所’。”武帝說:“你這個東方朔,原來告訴我叫‘善哉’,騙了我好幾年。你說,是怎麼回事?”東方朔這才想起幾年前他隨口胡謅的“善哉”來。不過,他很會辯白,說:“這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小時叫駒的,大了叫馬;小時叫雛的,大了叫雞;小時叫犢的,大了叫牛;人也是這樣,小時稱兒,大了稱老。這樹,過去叫‘善哉’,幾年後,現在該叫‘瞿所’了。”漢武帝聽了,哈哈大笑,不再追究了。

孔融好口才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孔融,字文舉,從小就思維敏捷,有文才,也有口才。

他10歲那年,隨父親到洛陽。李膺是統轄7郡的長官,辦公地點就在洛陽,孔融要去會一會這位掌大權的人。

李府是不輕易讓人進去的,隻有那些社會名流和本家親戚才可以,否則,門房都不通報。孔融跟門房問:“我是李府的親戚。”通報之後,便把他讓進前廳坐下等候。

李膺出來,見是個小孩子,心中不悅,但也很客氣地問:

“你和我是什麼親戚呢?”孔融說:“想當年春秋時期,我的先人仲尼(孔子)曾向您的先人伯陽(老子)請教過,他們有師生之誼,這樣,我們孔李兩家是曆來都有通家的交情,還不是親戚嗎?”李膺見小孔融很會講話,就喜歡上他了,對他說:“留在這兒吃飯吧?”孔融說:“可以吃。”李膺對這種回答有些不滿,說:“我要教教你作客人的禮節:但凡主人讓你吃飯時,就不必說謝謝了。”這說的是反語,是嫌孔融沒說句客氣的話。

誰知孔融回答說:“我也教教您老人家當主人的禮節吧:要留客人吃飯,就不必征求客人的意見。”李膺這時對孔融十分驚服,便說:“你將來是大有出息的。

可惜我活不了多久,看不到你出息的時候了。”孔融說:“大人離死還早著呢?”李膺問:“你怎麼知道?”孔融說:“不是有句俗話叫‘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嗎?說人快死的時候,說的話都中聽。你老人家一向不說中聽的話,所以我說您還能活許多時候呢!”孔融在李府,先談孔李兩家“世交”的關係,再談“為主之禮”,又勸告李膺要“言善”。孔融的辯論,非常機警,也通情達理。

在他們談話時,大夫陳韙進來了,聽了一段孔融的議論。

發現李膺被辯得無話可說時,想為李膺解圍,便不知趣地暗指孔融說:“小時候聰明的孩子,長大了未必能有什麼出息。”孔融一聽,馬上反唇相譏:“想必你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了。”一句話,把陳韙說了個大紅臉。

劉伶醉酒“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終日飲酒無度,有人勸告他,釀酒的用具容易腐爛,可見酒易傷身體。劉伶說:“你沒有見過,肉遇到酒,就不容易壞了。”劉伶不滿現實,酗酒狂放,有時竟在家裏把衣服脫光,看到的人都譏笑他。劉伶說:“我以天地作屋宇,房屋當衣褲,你們既然看不慣我,為什麼還要跑到我褲子裏來呢?”穿舊衣東晉的大將桓衝不愛穿新衣服,不知是為了追求樸素的生活,還是新衣穿上不貼身沒有舊衣服舒服。

一天,洗完了澡,妻子給他送上新衣服,桓衝大怒,說:

“拿回去,你不知道我喜歡舊衣服嗎?”過了一會兒,妻子又捧著新衣服來了。桓衝剛要發脾氣,妻子說:“你不想想,不穿新衣服,哪裏來的舊衣服?”桓衝聽了覺得真是這麼個道理,就穿上了。

七十二弟子北齊人石動生性幽默,喜好辯論。問人時,窮追不舍,以把人問倒為目的;被問時,則利用各種技巧,妙語驚人。

一天,他去國學,看博士辯論。就孔子說的“弟子達者有72人”這句話,他問:“達者(有成就的人)72人,幾人已著冠(夠20歲的成年人)?幾人未著冠?”博士說:“書上沒有說。”石動說:“先生讀書,難道不知道孔子弟子著冠有30人,未著冠有42人嗎?”博士想:書上沒有嗬!就問:“你根據哪篇文章知道的?”他說:“《論語》上說:‘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呀!又說:‘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呀!”在場的人被石動的“曲解”逗得哈哈大笑,而那位博士,竟無言以對。

三大死罪隋文帝時的大理少卿(古代法官)趙綽,被奸臣來曠誣陷。

文帝下令調查,發現不是那麼回事。於是文帝下令將來曠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