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隨想: 靜寂地寫作(1 / 1)

盡管從中學時期就愛好寫作,已經先後發表了幾十萬字的各類作品,但是我始終是業餘寫作者。高中我學的是理科,高中畢業後的第一學曆是“機製師範”,第二學曆是“教育管理”,第三學曆是EMBA,先是從事了14年職工教育,講授的是數學、工程力學等課程,這些似乎與寫作,尤其與文學創作毫無關聯。不過,我愛好寫作,於是工作之餘就偷偷地寫作,小小說、短散文、打油詩、百來字的通訊報道之類的“豆腐塊”,也就不太顯眼的偶爾見諸報端。當然還有專文、論文、報告之類的東西登載在有關報刊雜誌上。後來我應聘作了調研員,主要為公司撰寫工作報告、領導講話、專題調研之類公文,而且也被多家報刊聘為特約撰稿人,算是專業寫手了。但是,我自己覺得這些東西與純文學相比,依然隻能算是業餘水平。既然認定是業餘的,就不敢過分張揚。一來,當今社會文化生活已經多元化,人們對文學的關注已經不像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樣狂熱了,文學圈內不少人,或棄文從商、或步入仕途,文壇增添了幾分靜寂,許多純文學刊物慘淡經營。“文學青年”、“文學愛好者”之類對業餘作者的稱呼,而今不在是時尚和褒揚了。二來,盡管我從未因寫作影響過工作,反而因堅持寫作而對工作有很大促進作用,可以說,我基本上是用別人休閑娛樂、打麻將、鬥地主的時間換成了我自己的文字。於是有了的長篇小說《強河》,有了中篇小說《相約異城》,也有了散見於報刊雜誌的詩詞、散文、微型小說等。但是,總感覺一直長進不大,文化底氣不足,沒有理直氣壯的理由。

文學創作是艱難的文化苦旅。靜寂地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姿態,也是業餘寫作者自身處境和心態使然。我本身性格內向,言語不多、不善交際,沒有作過“嘉賓”,也沒有參加過寫作的專業培訓,更是很少參加文學采風、筆會之類的文化活動,仿佛一個鄉下進城的野孩子畏萎縮縮、瞎摸亂撞,很少有人搭理,更像一個孤獨的文學夜行者,孤陋寡聞、自慚形穢。

其實,寫作是一項成本很高的工作。學一個月你可以去美容保健,學三個月你可以去開汽車,學半年你可以去做廚師。但是,你可能寫了一輩子,卻沒有寫出任何名堂,反而會覺得越來越不知道怎麼寫,越來越寫不好東西。搞文學就像奧運會跑馬拉鬆,沒有捷徑可走,必須經過漫長艱苦旅程,到頭來也未必能夠走向領獎台。而業餘寫作又好比業餘球員,很多時候,在競技場上並不看你的真實水平,有很多時候,根本就沒有你上場表現的機會。因此,寫作隻能是一件靜寂的事,需要漫長的艱苦的努力,需要耐得住寂寞,甚至需要調動生命熱情來為寂寞補充能量。其實,文學在一個民族精神支撐和文化傳承方麵具有其他東西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學是浩瀚的大海,沒有大海的地球將是一個幹癟而喪失生命的星球。我們體會的僅僅是她蔚藍色的表現和寬闊無垠的感覺,而其深刻的內涵卻遠遠沒有被領悟。就我個人而言,在文學的海洋裏,充其量隻能是小到得不能再小的甚至要用納米來度量的一滴水,隻有融入大海才不會枯竭。因此,我所能做的也隻是平心靜氣地、默默地寫下去。我堅信有耕耘,才會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