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府補貼的有限性和打工的不穩定性
政府的補貼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製的對一個移民村補貼下去,農牧民又缺乏足夠的資金自己發展產業。達茂旗移民村附近的工廠少,且在工廠打工也沒有穩定收入。烏拉特中旗移民村附近有工廠,但是,近幾年頻繁出現倒閉現象,工人們失業了便不知道該幹什麼了。特別是沒有勞動力的農牧民無法從事勞動,隻能靠政府的補助和移民之前的積蓄生活。
(三)移民的安置問題比較突出
牧民大都不會說漢語,在遷移到新的環境裏由於語言不通很難和當地政府和漢族交流,有些政策就無法及時傳遞到他們。政府的政策指導作用性差,導致移民盲目跟從當地牧民的生產方式,最後轉產失敗。牧區移民要住在奶牛養殖村養殖奶牛,但由於牧民缺乏舍飼圈養的養殖技術和當地奶站的支持,大部分移民將奶牛當做肉牛出售,又開始養羊,回到遷移之前的樣子。
(四)移民使遷入地的環境惡化
移民增加了遷入地的環境負荷,生活垃圾增多,移民村附近的生態環境也逐漸遭到破壞。對移民村周邊的草原、耕地及水資源都產生了很大壓力,人口的增加也破壞了附近城鎮的天然植被,造成沙漠化現象。
五、針對移民村的問題提出的解決措施
(一)政府應該加強對移民村的政策傾斜
政府組織生態移民,並不是把移民遷移出來放到一個新的環境就可以了,移民需要在語言、產業方麵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在移民初期,移民的生產生活成本急劇增加,再加上轉變產業困難等,生活成了一大難題。政府應該為移民提供各種知識宣講和技能培訓,指導移民在新的環境裏快速適應,進而開始生產生活。在移民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積極解決,繼續加大補貼力度,讓移民度過最困難的遷移初期,使得生活盡快步入正軌。
(二)企業應積極參與到生態移民中
移民遷移之後沒有足夠的土地來發展種植業和舍飼畜牧業,在生產生活成本很高且政府補貼不能及時到位的情況下,就要求企業參與進來。不光是各種礦產資源工廠要努力吸納移民村的剩餘勞動力,為移民提供就業機會和就職培訓等,還要建立一些農畜產品加工企業,這樣既解決了原材料問題、用工問題,也能吸納一部分勞動力,並且農牧民熟悉,上手較快,農牧民的收入會提高。
(三)建立合作經濟組織
現在的移民都是散戶種植和養殖,沒有統一起來,因此效益低下。政府牽頭,村幹部組織,能人帶動,各方一起努力,建立種植業或畜牧業經濟合作組織,統一播種收割、統一配種養殖,科學管理,科學飼養,統一出售。這樣的模式就是把農牧民集中起來,生產過程變得係統化、科學化、合理化,增強市場競爭力,極大提高移民的生產生活效益。
(四)建立科學的生態評價體係
生態移民解決環境問題隻是輔助政策,遷出地的生態環境在移民遷移之後是否得到改善有待去評價和考證,而遷入地的生態環境也會隨著人口的增加和自然災害的威脅逐漸遭到破壞。移民的初衷是為了緩解遷出地的生態環境壓力,卻也增加了遷入地的生態環境壓力,於是,就需要建立科學的生態評價體係,評估遷出地的生態環境有沒有得到改善,是否存在政府的尋租行為和侵權行為。隻有真正把脆弱地區的環境治理好了,而且對遷入地的環境積極保護不至於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移民才有意義。
六、小結
生態移民政策實施十幾年來雖然取得了成就但也存在不少爭議,如果政府功能發揮到位,真正為移民謀福利,使得移民的生產生活有所提高;移民又有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那麼生態移民政策就發揮了它應有的功能,值得我們繼續推廣實行。
(作者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