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耗資2.7億的“短命工程”(1 / 2)

耗資2.7億的“短命工程”

聚焦雲南

作者:和瑩

一個耗資2.7億元的建設項目,僅僅建成3年之後又麵臨被大部分拆遷的命運。位於雲南省河口縣濱江路沿岸的“中國-東盟河口國際旅遊文化景觀長廊”,近來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當初為什麼要建設?建設之後運轉如何?如今又為何拆除?

花2.7億元打造“邊境明珠”

位於中越邊境地區的河口縣是一個瑤族自治縣,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最繁華的縣城。這個邊陲小城,與越南老街省隔紅河相望,是國家一級口岸。從地勢上看,河口縣幾乎被山峰和紅河包圍。處在“風口浪尖”的“中國-東盟河口國際旅遊文化景觀長廊”就位於濱河路河堤一側。按照河口官方提供的資料,這一項目用地東起海關大樓,西至北山加油站附近,長1053米,總用地麵積16678.7平方米,總建築麵積20821.41平方米。

從2009年11月項目一期動工建設,至2011年2月三期驗收,整個項目建設曆時一年零四個月。這裏有大約40家餐飲店,10餘家酒吧,15家商貿公司、旅行社和大量的家具店。按照歐式風格打造的這些商鋪,全部是兩層設計,安全使用年限為40年。從邊檢口岸向河口縣政府方向的濱河路上,150間商鋪一字排開。項目“設有觀光平台和走廊、景觀燈光、間隔地帶、消防通道和衛生間等公共設施,是集商業、文化、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建築景觀帶”,建成後曾被當地譽為“邊境明珠”。

這個由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負責運作的項目,總投資達到2.7億元。沿著濱河路行走,在項目二期經營著一家冷飲店的老板介紹,這些商鋪絕大多數都是業主出租的,每年的租金從幾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在旅遊旺季的時候,生意比較好做。”

然而,這個很好做生意、群眾較滿意的地方,大型挖掘機已經隆隆地開進開始了拆除工作。2014年5月23日,幾套拆遷設備在川流不息的濱河路上開進。它們的目標是位於“文化長廊”中段的15家商鋪。這15家商鋪的主人,是首批與政府達成拆遷意向的業主。

一個政府文件讓一個工程“殞命”

為何剛剛使用三年多且運行狀況良好的項目要被拆?河口縣對此事進行了回應,稱拆除“文化長廊”是為了還河於民,還景於民。

按照河口縣的解釋,近年來,隨著河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由於前期城市規劃缺乏前瞻性,縣城人口不斷增加,城市空間擁擠,街道狹窄,建築密度大,該項目已不適應新的城市發展規劃和省政府提出把河口打造成為國際化濱江城市的要求。

“沿河商鋪嚴重影響了沿岸的景觀,成為了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如何進一步擴展旅遊文化景觀長廊的公共空間,成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訴求”。於是,“中國-東盟河口國際旅遊文化景觀長廊”將被“改造提升”,增加城市公共空間和平台,提升國際化濱江城市核心地段個性風貌的建設理念,使之成為市民、遊客休閑觀光的場所。按照上級有關“將河口建成國際化濱江城市”的要求,河口縣在2013年製定了《河口縣開展口岸國門形象提升工程的實施方案》。

麵對不遠處已經在施工的挖掘機,在項目三期從事服裝生意的一名年輕商人說,當初跟房東簽的是五年的合同,雖然房租是一年一交,但是光是店麵的裝修費都花了十幾萬,現在還不知道怎麼個補償法。

來自昆明的李學智在河口經營著一家外貿公司,2009年,公司以370萬的價格購買了文化長廊項目的三套商用房,總麵積達到490平方米。“因為靠著河岸,地段好,出租出去生意還是很好做。”

按照李學智最初的設想,如果項目運轉好,以後每套商鋪每年的租金可能到10萬左右,隻需要十來年的時間就能收回370萬的投資。現在濱江路對麵的商用房價位已經漲到3萬多一平方米。

“短命工程”何時休?

在規劃部門看來,“短命工程”的焦點在於,縣裏對城市規劃不夠前瞻。“我們沒有想到,上麵(對城市規劃)的新要求會如此之快。”河口縣規劃局一名領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