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如此比喻,真是恰當無比。除此之外,分析也是鞭辟入裏,直指問題關鍵。不愧是曾經掌管百萬族人的大首領,當真是巾幗不讓須眉。有夫人輔佐將軍,當真是我交州百姓之福”趙英奇的話音剛落,就得到了劉巴的盛讚。
“先生過獎了,妾身當不起如此誇讚···。”趙英奇先是對著武安國得意的眨了眨眼睛,隨即對劉巴施禮謝道。
“英奇這番話卻是講明了如今的局勢,見識非凡。”武安國也是點點頭稱讚了一聲,隨即又對劉巴道:“不過先生,你覺得如此局勢下,我們該如何做呢?畢竟袁氏的氣量你也看到了。孫堅曾經多麼終於他們,如今這隻是一個小小的忤逆,這袁氏便已不能容忍,欲除之而後快。我與袁氏的恩怨先生也知曉,您覺得袁氏會放過我嗎?”
雖然不像承認,劉巴還是搖搖頭道:“恐怕是難啊,以孫堅之事為例,對於將軍,袁氏恐怕是不死不休。如此氣量當真是丟盡了天下士人的臉,虧在下當初還仰慕他們來著。如今看來,四世三公,名不副實啊。”感慨了一番,劉巴又接著道:“如今局勢,袁術袁紹兩兄弟極有可能如夫人的分析那般,根本不想誅滅董賊,如此情況下,單靠主公,恐怕是難盡其功。如今之勢,當以保存實力為上策。另外,這聯軍也不是久留之地。前有逆賊董卓的二十萬西涼軍,後有袁紹袁術兩兄弟陷害,將軍還是要盡快想個脫身之策為妙啊。”
武安國讚同的點點頭,不過隨即又無奈道:“我也想如此,但是我們名義上畢竟是尊奉大義,奉旨討賊,如果無故撤軍,那麼非但會落個不忠之名,更是會給袁氏攻擊我們的機會啊。”
“是啊,如此進退維穀,早知當初就應該不參加的。”劉巴一副悔不當初的樣子道。
可惜即使再後悔,人都已經在此地了,還說些什麼?三人一番討論無果,第二日武安國還是得帶著兵士攻打汜水關。“將軍,袁盟主急信,要將軍留張太守與鮑相國在此地防備關上西涼軍,其餘人馬盡數調往虎牢關,參加對董卓的主力作戰。”還好,事情很快有了轉機。三日後,武安國照常帶著兵士到汜水關下遛彎。突然一騎飛速的由遠及近而來,隔著老遠便扯著嗓子,灰頭土臉的大喊道。
“發生了什麼事?讓袁盟主這麼著急的找我們過去?”一邊打開袁紹傳過來的帛書,武安國一麵好奇的問道。
“稟將軍,自我軍抵達虎牢關後,呂布先是打破孫太守,然後一連十數日,接連斬殺我軍三十多員戰將,氣焰囂張至極,故此袁盟主才想請武安將軍和公孫將軍過去,看看有什麼辦法。”那名傳信的侍者喘著大氣道。
一旁的公孫瓚開口道:“打不過就不要鬥將了嘛,直接大軍壓過去不就完了嗎?”
那名信使點點頭:“袁盟主也這樣試過,但是鬥將不贏,士卒們士氣低落,兩軍廝殺對敵又如何能勝?幾次廝殺,皆是大敗。”
聽信使這麼說,武安國和公孫瓚才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性,互相對視了一眼,點點頭:“好,我們回去安排一下,就即刻帥軍前往虎牢關。”
言畢,二人就立刻帥軍返回了答應,告知了張揚鮑信袁紹的凋零,留下二人再次牽製關上的西涼軍,兩人就立刻帶軍開拔千萬虎牢。
不到一日的時間,武安國就和公孫瓚帥軍來到了虎牢關下的聯軍大營。“夫君,看來這幾天這袁紹敗的非常慘啊。”看著低頭喪氣和隨處可見的傷兵們,趙英奇小聲的對武安國道。
得知武安國和公孫瓚帶兵歸來,袁紹剛剛帶著其餘的諸侯從帥帳中走出來,想要迎接一下兩人。就聽虎牢關上鼓聲陣陣,營外有人叫罵。袁紹無奈的皺了皺眉,對兩人道:“本盟主原還想置辦酒席,給二位接風一番的。但是無奈這呂布太過可惡,還是讓我們先出營看看吧,至於接風之事,等得勝歸來再辦也不遲。”
對於袁紹的話,武安國隻是冷笑一聲。以他和袁氏的關係,袁紹會願意給他辦接風宴才怪呢。而且袁紹此次找他們來,未必安了什麼好心。倒是公孫瓚不想和袁氏的關係搞得太糟,接言道:“無妨,我等食君俸祿,自然要以國事為先。”
聞言,袁紹欣慰的點了點頭:“還是伯圭兄識大義,來人啊,擂鼓,我們出營接戰。”說著,就當先上馬走了出去。
見狀,武安國隻得搖搖頭跟了上去。這時候他要再出言反對的話,豈不是就成了袁紹口中的不識大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