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豆腐配魚、肉、蛋營養也不錯 豆腐與魚、肉、蛋也是較好的搭檔。營養學家研究發現,魚肉中含有的牛磺酸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因此豆腐和魚搭配著吃,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大為增強。另外,豆腐蛋氨酸含量較少,而魚類含量卻非常豐富,兩者結合起來吃,可以取長補短,相得益彰,營養價值更高。
將豆腐與肉、蛋類食物搭配在一起,可以補充蛋氨酸,從而提高了豆腐中蛋白質營養的利用率。在豆腐中加入各種肉末,或用雞蛋裹豆腐油煎,能更充分利用其中所含的豐富蛋白質,提高其營養價值。
2.豆腐與海帶搭配避免碘缺乏 豆腐裏的皂角苷成分可促進脂肪代謝,阻止動脈硬化發生,但易造成機體碘缺乏,與海帶同食可避免這個問題。
另外,可將豆腐與蘿卜搭配著吃。豆腐植物蛋白豐富,多吃可引起消化不良,而蘿卜有助消化之功效,所以兩者同食,此弊即可消除。
3.痛風患者不要拒絕豆腐 人們一般都認為痛風患者不能吃豆腐,其原因可能是由於發芽豆類的食物含嘌呤比較多,所以就誤認為凡是跟“豆”相關聯的食物都是“罪魁禍首”。一般來說,痛風病人對整粒黃豆、豆漿不宜大量食用,如果已經做成豆製品,是完全可以吃的。因為嘌呤可溶於水中,在豆製品加工過程中嘌呤會隨水流失。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把豆腐、百葉(即豆腐皮)、豆腐幹切成片或小塊,再放入開水鍋中煮燙3~5分鍾,撈起豆製品,棄湯即可。這樣加工後,其中的嘌呤會更少。
4.血脂高多吃凍豆腐 豆製品都有一定的降脂功能。凍豆腐所含的營養物質(蛋白質、脂肪、鈣、磷等)並沒有因冷凍過程流失,有些營養物質經過轉變,反而對人體有好處。凍豆腐等豆製品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其中的卵磷脂在人體內形成的膽堿,有防止動脈硬化的效果。另外,豆製品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植物固醇,都有利於降低膽固醇。
值得一提的是,凍豆腐經過冰凍後,其內部組織結構發生了變化,會產生一種酸性物質。這種物質能促進體內脂肪排泄,使體內積蓄的脂肪不斷減少。所以,吃凍豆腐比新鮮豆腐要好。
5.燒豆腐不宜放蔥 習慣上,燒豆腐放些蔥,可增加香味,吃起來可口。據最新研究,燒豆腐放蔥並不科學,對身體健康不利。因為豆腐裏含有鈣質,而蔥中含有草酸和鈣溶合,生成草酸鈣。這種草酸鈣是不易為人體所吸收的,所以,燒豆腐不宜放蔥,以免破壞豆腐對人體的營養作用。
6.食用豆腐的注意事項 適量地食用豆腐確實對人體健康大有好處。但是,吃豆腐並非多多益善,過量也會危害健康。
(1)北京醫院營養科副主任營養師李長平說:豆腐的原材料是大豆,含有皂角苷,雖然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但又能促進體內碘的排泄。長期過量食用豆腐很容易引起碘的缺乏,因而經常吃豆腐時,應搭配著吃些含碘的海帶、裙帶菜等,以免引起缺碘。
(2)豆腐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一次食用過多,不僅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質消化不良,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適症狀。所以每次吃豆腐以100克為宜。
(3)在正常情況下,人們吃進體內的植物蛋白經過代謝,最後大部分成為含氮廢物,由腎髒排出體外。人到老年,腎髒排泄廢物的功能下降。此時若不注意飲食,大量食用豆腐,攝入過多的植物蛋白,勢必會使體內生成的含氮廢物增多,加重腎髒的負擔,使腎髒功能進一步衰退,不利於身體健康。
(4)豆製品中含有極為豐富的蛋氨酸,蛋氨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轉化為半胱氨酸,半胱氨酸會損傷動脈管壁內皮細胞,易使膽固醇和三酰甘油沉積在動脈管壁,促使動脈硬化形成。所以豆腐不宜多吃。
(5)豆腐含嘌呤較多,嘌呤代謝失常的痛風病人和血尿酸濃度增高的患者應慎食。
(6)豆腐性偏寒,胃寒者,易腹瀉、腹脹之脾虛者,或常有遺精之腎虧者不宜多食。
7.不宜吃豆腐的人群
(1)豆腐和豆製品含嘌呤較多,嘌呤代謝失常的痛風病人及血尿酸濃度增高的患者,不宜食用豆腐及其製品。
(2)豆腐性偏寒,平素有胃寒者,如食用豆腐後有胸悶、反胃等現象,則不宜食用豆腐。
(3)易腹瀉、腹脹的脾虛者,也不宜多食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