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頭部穴位拿捏要準(1 / 3)

一、常用人體穴位

攢竹:眉頭凹陷中。

睛明:目內眥旁0、1寸。

四白:目正視,瞳孔直下,於眶下孔凹陷中。

印堂:兩眉頭連線的中點。

百會: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風池: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

安眠: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翳風穴位於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後下緣的凹陷中。

橋弓:胸鎖乳突肌表麵的條狀區域。

肩井: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大椎:位於第7椎棘突下。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腰眼: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3至4寸。

氣海:臍下1、5寸。

關元:臍下3寸。

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

內關: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屈肌腱之間。

外關:腕背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合穀:手背第1、2掌骨之間,約平第2掌骨中點處。

足三裏: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脊外1橫指處。犢鼻穴位於髕骨下緣,髕韌帶外側的凹陷中。

三陰交: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麵的後緣。

承山: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

湧泉:於足底(去趾)前1/3處,足趾蹠屈時凹陷中。

二、穴位的定位方法

很多中老年人喜歡用針灸、按摩、拔罐來治療疾病,但很多人會為如何正確取穴位而犯難。這裏教大家幾種簡單的方法。

(1)“指寸”定位法。是依據患者本人手指所規定的分寸來量取穴位的定位方法,又稱“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常見的有以下3種:

①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節橈側兩端紋頭(拇指、中指屈曲成環形)之間的距離為1寸。

②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指間關節的寬度為1寸。

③橫指同身寸。令患者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並攏,以中指中節橫紋為標準,其四指的寬度作為3寸。

(2)體表解剖標誌定位法。即以人體解剖學的各種體表標誌為依據來確定穴位位置,可分為固定標誌和活動標誌兩種。固定標誌是指由骨節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輪廓、發際、指(趾)甲、乳頭、肚臍等,如眉頭為攢竹穴。活動標誌是指關節、肌肉、肌腱、皮膚隨活動而出現的空隙、凹陷、皺紋等。如耳屏與下頜關節之間微張口呈凹陷處為聽宮穴;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為頰車穴等。

(3)簡便取穴法。簡便取穴法是臨床中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如立正姿勢,垂手,中指指端取風市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盡端到達處為列缺穴,拇指盡端到達處為合穀穴。此法是一種輔助取穴方法,為了定位的準確,最好還是結合體表解剖標誌等方法取穴。

三、5大要穴管全身

《四總穴歌》裏說“肚腹三裏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麵口合穀收”,深入淺出地概括了足三裏、委中、列缺、合穀4穴位的功能與主治,後世又加上內關穴,這5大要穴對人體起到了重要的保健作用。

足三裏:它位於脛骨的前緣外側一橫指處。“肚腹三裏留”,是指此穴統治胃腸的病症,有補氣的作用。針灸或按摩該穴可以預防感冒、胃腸疾病和中風。

委中:“腰背委中求”指凡腰背病症都可取委中治療。此穴位於膝關節後膕窩中間,具有舒筋通絡、散瘀活血、止痛作用。尤其是老年人患有腰背疼痛膝關節活動障礙,可用小活絡丹配合足三裏、委中按摩和艾灸,效果最好。

列缺:在腕橫紋上1、5寸,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頭項尋列缺”說明針刺按摩列缺穴,不僅善療偏頭痛,而且能疏通頸部經絡氣血,可迅速解除頸項疼痛和感冒不適症狀,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5~7分鍾。

合穀:拇指彎曲按下虎口,指尖所指處即合穀穴。“麵口合穀收”說明了合穀穴具有統治麵口五官一切疾患的功能。合穀穴是止痛的特效穴,尤其是治療頭痛、牙痛,隻要揉此穴即可減輕疼痛。用右手使勁地揉左手的合穀穴,接著換手,使用左手使勁地揉右手的合穀穴5~7分鍾。一日兩次即可。合穀穴提高機體免疫力,有清熱、宣發陽氣、扶助正氣的作用。

內關:位於腕橫紋上兩寸的兩條筋之間。“胸脅內關謀”中的內關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等作用,對調節心律失常和緩解胸悶有良好作用。還用於胃腸不適、惡心打嗝,常配合足三裏應用,甚至暈車也可點按此穴。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稍微有酸脹感,一般3~5分鍾即可。

四、人身上有4個去“火”點

牙疼:牙疼不算病,疼起來要人命。牙疼的去火點在哪裏?在足背。足背的2、3趾間縫處是足陽明胃經去火點,每日按摩2~3次,每次1~2次。

眼屎多:上火眼屎多的去火點在無名指指甲旁靠近小指側,可用拇指指尖按摩此處,每日2~3次,每次1分鍾左右。

鼻火:拇指根部肌肉明顯突出部位為手太陽肺經去火點,每日按摩2~3次,每次3分鍾。

爛嘴:爛嘴的去火點在腳部2趾末節指甲靠近第3指側,每日按摩1次,100下。

五、做做頭部自我按摩

梳理五經通絡法:頭部有位於前發際正中線的督脈經,位於督脈經兩側的膀胱經和兩耳尖道上的膽經循行。操作時兩手五指分開略微屈,兩個小指定位於正中線,手指螺紋麵緊貼皮膚,自前發際越頭頂至後頂部,進行單方向的梳理。每次梳理30遍,早晚各1次。這個方法可促進頭皮血循環,對頭痛、頭暈、老年性癡呆以及脫發、白發等有防治作用。

十指叩頭健腦法:操作時兩手十指略微屈,用十指指端叩擊頭部,手法用力宜輕柔,整個頭部都要叩遍。每次叩擊100次,早晚各1次。叩擊後,頭部有溫熱感和輕鬆感。對老年癡呆症有預防作用。

按揉百會益氣法:百會穴在兩耳尖直上,與前後正中線交點處。用一手中指螺紋麵按於穴位上,做帶動皮下組織的順時針方向按揉。每次按揉100遍,早晚各1次。按揉後局部有輕度酸脹麻感。這個方法能有效緩解頭痛、眩暈、高血壓。

按揉風池醒腦法:風池穴在後枕部,大筋兩側凹陷與耳垂齊平處。操作時用兩手拇指螺紋麵按於風池穴,其餘四指分開,自然地緊貼頭部,兩拇指同時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按揉。每次按揉100遍,早晚各1次。按揉後局部有明顯酸脹感,感到向同側頭顳部放射樣脹麻感,效果更佳。椎動脈供血不足、頭痛、頭暈使用這個方法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溫熨雙眼明目法:操作時兩手掌相對搓熱,隨即用兩手掌心分別熨捂雙眼。操作前應洗手,兩手搓熱後要快速熨捂,熨捂時雙眼睜開,意念集中在雙眼。熨捂後兩眼會有明顯溫熱感。每次熨捂5遍,早晚各1次。這個方法能促進眼部血液循環,對近視、視物不清、眼瞼跳動、目痛流淚、眉棱骨痛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六、頭麵按摩,神清氣爽

頭麵按摩法具有醒腦提神、鎮靜安眠、降壓止痛、治療眩暈、潤膚養顏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頭痛、失眠症、內耳眩暈症。頭麵按摩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天門開穴法:兩拇指指腹緊貼於印堂穴(人體的麵部,兩眉頭邊線中點即是),雙手餘指固定於頭部兩側。左手拇指先自印堂穴垂直向上推移,經神庭穴(在印堂穴上麵,發際正中直上半寸左右)推至上星穴(在前頭部正中線,入前發際1寸處),然後兩拇指向左下、右上,左上、右下交替推摩。手法由緩至快、由輕至重,反複推摩約1分鍾,此時推摩局部產生熱感,並向眉心集中。

玉錘叩擊法:以指尖作錘,雙手同時進行,從後向前,從左至右(從右至左)叩擊整個頭部,反複依次叩擊,不可遺漏。叩擊時由腕部發力,用力均勻,不可過輕或過重,以不覺疼痛為度,約1分鍾。

十指梳理法:以指代梳,指尖著力於頭皮,雙手同時進行,從前額開始呈扇狀向後推摩,手法以揉為主,柔中帶剛,

約1分鍾。此時會感到頭部輕鬆舒適。

撫摩靜息法:用雙掌分別摩手、摩麵、摩頰,手法輕柔,約1分鍾。

七、媽媽要牢記的穴位

不肯睡覺開開天門:天門穴位於兩眉頭連線中點至前發際成一直線。家長用兩個大拇指在孩子額頭正中線自下而上交替直線推動,這就叫“開天門”。用力逐漸加重,看到孩子額頭皮膚微微發紅即可,推3分鍾就能見效。此法有鎮靜安神的作用,適合孩子不肯入睡、頭痛、受驚等。

風寒感冒揉揉太陽:太陽穴位於眉毛末端的連線中點向後一指寬的凹陷處。用雙手大拇指或中指,定位在孩子太陽穴上,做弧形或環形運轉推動,稱“運太陽”。運50~100次,手法宜輕不宜重,宜緩不宜急。能緩解因為風寒而起的感冒症狀。

厭食試試補脾大法:拇指末端的螺紋麵就是脾經穴。從拇指的末端向拇指根部推,稱為清脾經,補脾經就是在螺紋麵旋推,清、補脾經統稱為推脾經。孩子不喜歡吃飯,家長可以采用補法,旋推100~2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