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古為今用養生法(1 / 3)

一、《黃帝內經》中的養生觀

自然觀。“天人合一”,指人體要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維持正常生命活動。“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苟疾不起,是謂得道”,指人要根據四時不同,采用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取得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防治觀。“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預防思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通過外避六淫之邪,內免精神刺激,情誌變動,達到未病先防。

意誌觀。“意誌者,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發揮人的意誌作用,結合季節特點,調養精神意誌。即人的精神意誌,春應舒暢,夏當充實,秋要安定,冬宜伏藏,從而保持“身無奇痛,萬物不失,生氣不竭,精神專宜,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精氣觀。“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澀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指精氣的盛衰決定人體的生長衰老過程,又是肌體抗病的源泉。因此,養生必慎房室,積精全神。

動靜觀。“能動能靜,解以長生”,主張形神兼養。按四時不同,養形調神。春天“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夏天“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天“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天“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食療觀。提倡“飲食有節”,維護後天脾胃之源。如“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傷則化源不足,易生百病。謹慎地高和五味,切忌偏嗜。認為“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膜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二、正月裏來話養生

1、當春之時宜減酸益甘

元代道士、養生家丘處機在《攝生消息論》說: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春陽初升,萬物萌發,正二月間乍寒乍熱,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風所致則精神昏倦,宿疾發動。

前句意思是說:春季肝旺之時,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則會使肝火更旺,傷及脾胃。此時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在日常的飲食調養中,要考慮到春節屬於陽氣開始升發的時節,多吃一些具有辛甘發散性質的食物,如韭菜、洋蔥、芥菜、白蘿卜、辣椒、茭白、竹筍、黃瓜、冬瓜、茄子等。少食用具有酸性作用的食物,如西紅柿、橙、柚、木瓜、山楂、橄欖、檸檬等。

而後句則說,在正月、二月間,天氣忽冷忽熱,老年人多伴有舊病,被春天邪氣所侵犯,精神昏倦,容易舊病複發。加之冬天以來,喜吃的油膩食品積滯到春天,因而發泄出來,致使發燒昏倦,痰涎堵塞,咳嗽不停。這時如果感覺有病複發,立即使用疏散利泄的藥劑,否則恐怕會損傷五髒六腑。唯有用消風、和氣、涼膈、化痰藥劑,或選吃性質稍微涼利的食物來治療。

2、正月宜食粥吃梨

正月時,有雨水節氣,這時降雨有所增多,寒濕之邪最易困著脾髒,故雨水前後應當著重養護脾髒,必須注意保暖,切勿受涼,同時少食生冷之物。平時可多吃些諸如鯽魚、胡蘿卜、山藥、小米等食物,以達到健脾的目的。古人曾說:正月宜食粥,有三方。一為地黃粥,可以補腎。取鮮地黃150克,搗汁備用。粳米50克淘淨,冰糖適量,同入鍋中加適量水,煮成粥後,將鮮地黃汁倒入粥內,文火煮20分鍾即好。二為防風粥,用以祛四肢之風。取防風一份,煎湯去汁煮粥。三為紫蘇粥。取紫蘇一份,炒至微黃,略有香氣時,煎汁煮粥。

正月還有個節氣是驚蟄,我國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時天氣乍暖還寒,氣候仍然比較幹燥,很容易使人口幹舌燥、咽痛音啞。梨既可以生津潤肺,又可止咳化痰,特別適合這一節氣食用。

三、四季養生6字訣

春噓明目本扶肝,夏至嗬心火自閑,秋呬定收金肺潤,冬吹腎水得平安。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保身丹。

“噓、嗬、呬、吹、嘻、呼”6字訣養生法,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養生方法,為吐納法,通過6個字的不同口型發音,唇齒喉舌的不同用力,以牽動不動的髒腑的經絡氣血的運行。

春天要多“噓”。用噓這種方式來吐氣,以通肝。肝旺於春季,春季要注意疏肝,清肝火。要達到這一目的,用噓的方式吐氣可以說是最簡單有效的。肝開竅於目,此舉還有明目的功效。

“嗬”字訣與心相應。口吐“嗬”字具有泄出心之濁氣、調理心髒功能的作用。人們常講笑嗬嗬,笑出於心。

“呬”字訣與肺相應。口吐“呬”字具有泄出肺之濁氣、調理肺髒功能的作用,帶有秋天的肅殺意味。它通於肺,能幫助肺的肅降,排出肺中的濁氣。

冬季要“吹”。就是以發“吹”這個音的方式來吐氣,嘴要撮起來,具有泄出腎之濁氣、調理腎髒功能的作用。冬天最宜於這樣做,所以古人講“寒則吹之”。而且“吹”能去風氣,可以溫腎。

“嘻”通三焦。三焦往往多有浮遊之熱,所以口吐“嘻”字有疏通少陽經脈、調和全身氣機的作用。

“呼”字訣與脾髒相應。口吐“呼”字具有泄出脾胃之濁氣、調理脾胃功能的作用,可以幫助運化。脾旺於四季,在一年四季都可以用“呼”這種方式來吐氣。

四、養生重在養心

心為五髒之主,是全身血脈的主樞紐。現實生活中,任何一種不良情緒都會連累到它。《黃帝內經》有一句話“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這裏“主”,就是指心髒。心掌控人的情緒,所以心髒的情緒必須穩定、平和,才能長命百歲。《黃帝內經》還有一句話“主不明,則十二宮危”,意思是如果心不平靜,那人體其他髒腑都可能陷入危險之中。

1、心陽不足,腎精虧損

心在五行中屬火,位居於上而屬陽;腎在五行中屬水,位居於下而屬陰。中醫常說“陰陽平衡”、“水火相濟”,就是說二者的交流要像高速公路一樣暢通。比如說,心火每時每刻都要下降,把陽氣送給腎,腎才不會寒;而腎水必須上行滋養心陰,否則心火會亢盛。一旦心陽不足的話,就無法把充足的陽氣送給腎髒,造成腎精虧損。舉個例子,當我們心跳加快時,明明是心髒出了問題,可很多人會說成是“心慌”,這個“慌”指恐慌。而恐對應的是腎髒,所以心髒出了問題時,會影響到腎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