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 / 2)

先生的詩詞思想深邃。詩詞的社會功能在於給人以教育、影響。其思想深度取決於詩人對社會生活的認識程度和感知深度。我曾評價劉先生的詩哲理洞達。《所欲心跡》中的詩大都思想性極強。《六十八歲生日書示朱誌東、王曉旭、劉磊》一詩中“紈絝易沉淪”句,來自對現實的思考;《步原韻,和喬領詩》一詩中“四處為家四處客”句,來自對理想的闡繹;《看電視劇<葉挺將軍>感賦》一詩中“氣節比山重”句,來自對情操的理解,如此佳句,字字千鈞,足資座右。

劉增民先生手書的這70首詩的墨跡,同樣值得我們反複賞玩。先生是中國毛體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還在許多藝術團體中兼任職務,他的書法在文化藝術界、在毛體書法界,久負盛名。他為這70首詩所書墨跡,驗證了古人所說“書為心畫”的哲言。每將詩書比讀,總覺詩之深情與書之高韻渾然天成。藝術是有感情的,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凝結著作者對生活的真切感受。王羲之的逸興俱懷、《蘭亭序》的風神超妙、魏晉時的棲遁隱幽,是情感理性與現實的高度相諧;顏魯公的疾憤、悲痛,《祭侄稿》的“忘情”、“無法”,唐代中期的動蕩變亂,才能成就真摯情感澆灌的心靈傑作。劉增民先生深知這兩件法書是藝術與情感完美統一的典範。他的《天門山》墨跡點劃飛動,結體雄勁,表現的是詩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讚歎;《毛書》墨跡氣定神怡,章法謹嚴,表現的是詩人對偉人及其書法的尊崇;《在洛陽牡丹園賞牡丹》墨跡飄逸閑雅,韻致徐來,表現的是詩人對“如此國色亦堪誇”的沉醉與愉悅;《祭母文》墨跡以橫式書成,布局嚴正,點劃規整,表現的是詩人對慈母逝去而“書翰傷切,文辭哀痛,何可勝言”的情狀。如此種種,無不展示詩人驚人的藝術創造力。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以氣勢磅礴的《毛書》一詩開篇,又以深沉婉約的《諾德杯·毛體書法中國行(長沙)》一詩結尾,由此可見,有興探索、研習毛澤東書法藝術是先生晚年“心跡”的一大亮點。在《增民詩書·翰墨情深》一書的《後記》中,先生曾寫道:“如今,研習毛體書法,已成為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自己餘年生命的存在形式,它必將伴我終生。”此話當真,此言信矣!

劉增民先生年屆古稀,並未因年高而飄然歸隱。讀他的詩詞、書法,我們能深深體察出他對祖國的熱愛,對時事的關切,對民生的係念,對事業的執著。先生結集此卷,並無心做詩人、書家,僅如先生所說“自得其樂”。這是先生在詩品、書品中濃縮的人品,也是先生的人品所升華的詩品和書品。我相信,先生這部文辭高遠、書翰精深的合集將以他特有的價值而為人們所寶愛,從而留諸後世,傳之彌遠。

撫卷躊躇,感而寫此。其中的門外之見,請劉增民先生和熱愛先生詩書的大家給予指教。

2010年10月於武漢

(李樹庭,研究毛澤東書法藝術資深專家,武漢名士。現任中國毛體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毛澤東書法藝術研究》雜誌社執行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