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雍正的近視眼說起
閑話·閑話不閑
作者:董橋
清朝雍正皇帝近視眼,四十五歲登極的時候視力已經很差,命令內務府造辦處置辦眼鏡,有聖旨說:“按十二個時辰做近視眼鏡十二副,再哪個時辰看得多的,重做六副。”兩個月後,造辦處做得水晶、茶晶、墨晶、玻璃近視眼鏡十八副。據說,雍正元年至七年之間,他們為皇帝製作了各式眼鏡三十五副。清代“內務府造辦處”起初設在養心殿,因稱“養心殿造辦處”,是宮內管理手工作坊的機構。乾隆二十三年之前,造辦處設畫院、做鍾處、玻璃廠、炮槍處、輿圖房、琺琅作、鍍金作、玉作等四十二個作房,以後逐步裁並,至光緒年間,總數是十四個作房,六十一種工匠,俗稱“造辦處六十一行”。
選進造辦處的工匠當然都是手藝上乘的大匠,經手製造的鍾鼎卣彝、書畫法帖、窯玉古玩、文房器具,一概纖細究心,成了皇帝燕閑清賞之物。台灣“故宮博物院”新出的《故宮文物菁華百品展》中,“皇室珍玩精選”部分有嵇若昕寫的簡介,說是自古皇室常從事搜藏,或搜古代之物,或藏當代作品,有的是生活用器,有的是僅供玩賞。皇帝要什麼有什麼;要玩前朝文物,示意一下,天下呼應。唐太宗愛王羲之的書法,名跡都進了內府。清朝的乾隆愛風雅,造辦處大批製造文玩給他玩,精品再經他禦筆品題,雅致的文物往往給題字題壞了。乾隆的字俗到骨子裏去,詩也太過正派,一團富貴氣。詩文透出富貴氣,自是無足觀矣!好好一塊端州紫硯刻上他禦製的詩,頓成效顰的東施,拍賣會上竟然人人競投,足見世人品味之庸俗。雍正反而比較有分寸,不尚風雅,造辦處做的文玩多隻刻上“雍正年製”的白文印章,雕的字也常帶書家之筆意,布局得體。硯台上慣見的那句“以靜為用,是以永年”,寫得真好。
嵇若昕提到王世貞認為明代好古求古風氣是“吳人濫觴而徽人導之,俱可怪也!”當時蘇州一帶經濟繁榮,文風鼎盛,發達的商人也紛紛寄情托性於古玩,社會風氣一時之間雅得要命。到了清朝,社會安定,興旺發達,帝王富商追隨文人習性,喜好文房清玩的風氣毫不衰退,今日台北、北京博物院裏才有那麼許多珍品可看。經濟飛躍的國家和地區最怕精神文明式微。中外曆代盛世帝王將相往往注重宗教的依托和風雅的陶鑄,所求不外是性情人格的提升和高尚品味的傳承,免得富貴榮華扭曲了舉國上下的心智。散播宗教和鼓吹主義一樣,最忌狂熱過火,Ronald Knox於是主張布道當如婦女裙子:短得足以撩人興趣,長得堪以涵容精義(A good sermon should be like a woman's skirt:short enough to rouse the interest,but long enough to cover the essentials.)。高官政客不可不知。陶鑄風雅則要講究一個“閑”字。明朝高濂《遵生八箋》這部養生專著,其中卷之十四的《燕閑清賞箋》說得最清楚:“心無馳獵之勞,身無牽臂之役,避俗逃名,順時安處,世稱曰閑。”
他說,好古敏求是得閑的方法;焚香鼓琴,栽花種竹,也是追求清歡的門道。學問文章要養性、要悅心,說穿了也都從這個閑字起步。高濂“清心”可以“藥誌”,實則清心還可以“藥”文。“清”者“簡”也;一副眼鏡通用十二個時辰,要雍正那三十五副做什麼?
(選自《英華沉浮錄(二)》/董橋 著/海豚出版社/2012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