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詩外

閑話·閑話不閑

作者:李國文

這句話,出自南宋的陸遊,原詩是這樣的:

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

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

怪奇亦間出,如石漱湍瀨。

數仞李杜牆,常恨欠領會。

元白才倚門,溫李真自鄶。

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

詩為六藝一,豈用資狡獪?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示子遹》,《劍南詩稿》卷七十八)

這是陸遊在山陰(即今之紹興)給他兒子陸通寫的一首詩,時為南宋嘉定元年(1208)他八十四歲,很快,他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因此,將這首詩視作詩人的一份文學遺囑,也無妨。

但要對這詩進行詮釋的話,卻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是正宗的。陸遊認為:一個作家所寫作品的好壞高下,是其經曆、閱曆、見解、識悟所決定的。當然,他所說的詩外功夫也不僅僅是這些,才智、學養、操守、精神等等形而上的東西,同樣也是詩人寫出好詩的“功夫”。但陸遊強調作家對於客觀世界的認知能力,主張從作家身體力行的實踐,從格物致知的探索,從血肉交融的感應,從砥礪磨淬的曆練,獲得詩外的真功夫。

陸放翁這個“詩外”說,倒百分百地意在詩內。唯其詩外功夫紮實而又充分,所以,他的詩詞在文學史上得以不朽。

另一種說法不免有些讓人泄氣,但卻是近日文壇上諸老諸少、諸男諸女心照不宣的共同觀點。他們宗奉的“詩外功夫”,與陸遊原說風馬牛不相及,百分百地與文學不搭界,是功利性十足的商業營銷行為。這也不足為怪,在物質社會裏。作為飲食男女的作家,尊崇這種炒作式的“功夫在詩外”,已經成為文壇的正常風氣。

因此,今天的“功夫在詩外”,絕對是一種負麵的評價。

老實講,在文學這個圈子裏,還有幾位不炒作的呢?隻有炒作得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和炒作得恰到好處、不溫不火的區別罷了;隻有炒作得令人惡心、感到厭煩和炒作得見好就收、適可而止的區別罷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規律的推動下,潔身自好、清高自許、謹守節操、安貧樂道的中國作家,又有幾許?

一本書,百分之百的寫作,百分之二百的功夫在詩外,這是老實人。

一本書,百分之五十的寫作,百分之四百的功夫在詩外,這是時代驕子。

而一本書,百分之十的寫作,百分之一千的功夫在詩外,那就是毫無疑義的當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