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夫蘭市商務局也有過以下記錄:
“1866年,克利夫蘭市輸入原油60萬桶,精煉油40萬桶,分別銷往東部、南部、西部,這個數字是上年度的兩倍。1866年,煉油廠由1865年的35家猛增到50家,日產量6000桶。”
“今年是上一年石油消費量的兩倍,原油的精煉度達到了66,6%。克利夫蘭生產的精煉油有2/3通過紐約等大西洋沿岸的港口銷往海外,目前國內需求隻有13,4萬桶,但國外銷售量可望在不久的將來增至68,8萬桶。”(6)
經過不懈努力,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已經發展成為克利夫蘭最大的煉油廠。隨著企業的發展,洛克菲勒又相繼成立了第二家、第三家煉油公司,由弟弟威廉任總裁。後來,洛克菲勒將總部搬到了市內最繁華的珍珠大街,樓下就是亞曆加尼銀行,站在辦公桌前,低頭就能看見裝滿洛克菲勒公司藍色油桶的馬車來往穿梭。
19世紀50年代之後,歐洲的石油需求量一直在遞增。為了開拓石油出口業務,洛克菲勒派弟弟威廉前往紐約籌建分公司,以負責克利夫蘭煉油廠的出口業務。而威廉也確實沒有讓哥哥失望,紐約的分公司成立後不久,便接到了來自歐洲的150萬桶的訂貨單,邁出了他們侵吞歐洲市場的第一步。
威廉在紐約設立的分公司離華爾街非常近,這顯示了兄弟倆渴望與銀行家們拉近距離的願望。為了擴大生產,增加出口,他們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為此,他們不得不大量舉債。
若果說洛克菲勒一生中有過讓他極為難堪的事情的話,那必然與借貸有關。洛克菲勒後來回憶時說:“我不得不去求銀行為我們提供資金和貸款,我幾乎是跪著去的。我經常在上床時擔心自己如何償還那些數額龐大的貸款,可是當一覺醒來時,我又變得信心百倍,盤算著去哪裏借更多的錢。”
在與銀行家打交道的過程中,洛克菲勒樹立了自己年輕有為的企業家形象。他不僅辦事靈活,而且絕對講求原則。他從不欺騙別人,一切均按照達成的合約來履行,特別是他從不拖欠還款,到了該還錢的時候,總能如數還上。
洛克菲勒的這種良好風範贏得了銀行家們的信任,事實上,洛克菲勒事業上的發展,主要得益於銀行家們的大力支持。可以說,沒有銀行家們雄厚的財力作為後盾,洛克菲勒的事業不會如此輝煌。無論在經濟繁榮時期,還是在經濟蕭條時期,銀行家們對洛克菲勒的支持,是其商業帝國不斷成長的主要動力所在。
4,同業之間的競爭
勘探石油、開采石油等工作在當時被稱為石油業的上遊工業,精煉和銷售則是下遊工業。在人們蜂擁擠進上遊工業的同時,粗製濫造的風氣也逐漸在下遊企業中興起。除了在克利夫蘭有50多家煉油廠之外,位於紐約長島的也有8家,波士頓、新哈芬、新澤西、伊利、水牛城、巴爾的摩等工業城市中,也不斷出現新的煉油廠。而在賓夕法尼亞州石油產地,既做上遊工業又幹下遊行業的公司至少有30家,他們都擁有自己的煉油廠。
另外,當時的煉油事業對資本的要求不是很高,隻要擁有1萬美元的資金,就能在產油區當個煉油廠的老板。例如,創設“星級石油公司”僅花費了2,7萬美元,而“大西部石油公司”的資產投資隻有7000美元。因此,各式各樣的投資者都想趁著這個機會擠進煉油行業大賺一把。
煉油行業的火爆發展使得石油市場很快出現了供過於求的狀況,競爭越來越激烈。在當時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時期,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觀念充斥著社會,如果一家煉油廠經營稍有不善,倒閉將是其不可逃脫的歸宿。因此石油企業的破產已經成為稀鬆平常現象,沒有人會因此感到驚奇。
5,新夥伴的加入
在事業方麵蒸蒸日上的同時,另外一個問題也逐漸展現在洛克菲勒麵前,即他和威廉兩個人已經無法照應整個公司的發展,他迫切需要一個與他思想接近、支持他並心甘情願做他副手的人。很幸運,洛克菲勒如願以償了,他很快便遇到了他事業上的助手——靠販鹽起家的亨利·莫利森·弗拉格勒,此人比洛克菲勒年長9歲,性格活潑,精力旺盛,而且有壟斷市場的強烈欲望,洛克菲勒對弗拉格勒很欣賞,他們很快便成為了一對互補型的事業夥伴。
後來的事實證明,弗拉格勒確實是洛克菲勒兄弟忠實的助手,在以後的幾十年裏,他們一直保持了極佳的合作與友情,這與洛克菲勒跟前幾個合夥人的關係完全不同。弗拉格勒加盟洛克菲勒兄弟公司之後,原企業改名為“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弗拉格勒公司”。
洛克菲勒從這個新合夥人身上受益匪淺。由於龐大的資金需求,洛克菲勒已經從銀行裏借貸了大量款項,但他覺得資金還是不夠充足,於是將目光投向了個人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