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小議青銅尊與?、卣、觚、觶的關係(2 / 3)

事實上,前人所述折肩無耳?與小口廣肩尊有許多相似之處:一是二者在外形上十分接近,均為侈口,長頸,廣折肩,圜底,高圈足。二是二者在裝飾手法上基本一致,均於頸、足上飾凸弦紋,肩、腹處飾帶狀獸麵紋,圈足上有“十”字形鏤孔。當然,之所以有人稱之為?,是因為二者之間也有一些細微的差別,主要為:一般青銅小口廣肩尊均為明顯的侈口,束頸,頸部曲率較大,口頸略大於或略小於肩徑。青銅折肩無耳?則有的為直口,有的口微侈,沿外折,口徑小於肩徑,頸多為斜直頸,微束。青銅尊腹較淺,而青銅?腹則較深。

從組合上分析,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二者共出而且保存完整的墓葬組合。從安陽小屯M333來看,該墓出土青銅禮器共10件,其中鼎2(一件扁足,一件尖錐足)、?2(一件菌狀柱、三角形足,一件傘狀柱、T形足)、觚2(一件口大,一件口小)、爵2(一件平底,一件圜底),其餘兩件中一件R2059為侈口、束頸、折肩,可以肯定為尊,另外一件R2060為長頸、口微侈,形製與R2059略有不同,原先稱為?,但二者的紋飾及裝飾手法基本相同。我們由前四類器均為兩件,而且兩件形製不同分析認為該墓為食器和酒器的組合,同類器每類兩件,形製各不相同,並由此推測該墓所謂的?應當為尊較為合適。再看安陽小屯M331的組合,青銅禮器共19件,其中鼎(2一件錐足,一件柱足),1、?(3一件三角形足,兩件T形足)、爵(3一件圜底,兩件平底)、觚(3一件粗體,兩件細體)、卣1、?1、“鍋形器”1、鬥1,其餘三件器,兩件可以肯定為大口廣肩尊,另外一件為小口、束頸,紋飾裝飾手法與上兩器相同,但無獸首和扉棱。在此墓中,我們可以將□視作與鼎成組,為三件炊器,?、卣為新出器類,可以不考慮,這樣該墓組合就成了每類器三件,而且其中必有兩件形製相同,另外一件形製有別,由此我們推測被稱為?的那件器可能是尊。那麼時代稍早的白家莊和盤龍城出土的?也應當作尊對待。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將折肩無耳?歸屬於尊比較合適。這樣的話,青銅?最早的出現就被推後到殷墟二期,稍晚於尊的出現。在此之前的二裏岡上層和殷墟一期,青銅禮器的主要為鼎、觚、爵、?、尊較為穩定的組合,青銅盛儲器主要是尊,如鄭州白家莊M2、M3,向陽回族食品廠窖藏,安陽小屯M232、M333、M388、M331等墓葬。殷墟二期,青銅?增多,尊則相對減少,較大型的墓葬中?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尊,可能與二者的用途相同有關。殷墟三期?的數量有所減少,周初以後就很少見了,而青銅尊卻在殷墟三期有所增多,四期更加盛行起來。

二、青銅尊與卣

現時所稱的卣為酒器,這當無異議,共同的特征是斂口,深腹,圈足,兩側有提梁,上有蓋,因此又稱提梁卣。目前所見最早的卣當屬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窖藏出土的卣,另外,黃陂盤龍城M1出土的一件也較早。從殷墟二期開始卣較多出現,但尚看不出與尊有緊密的關係,殷墟四期,卣開始與尊同時出現,二者的組合穩定如商代觚爵的組合,成為殷墟晚期禮器組合的一大特點,但此時尊和卣在紋飾方麵的共同點並不多。西周早中期,尊和卣常常以同樣的形製、紋飾、銘文出現在墓葬或窖藏中。尊和卣的組合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尊卣銘文有時完全相同,而有別於其他共出器物的銘文。例如1974年北京琉璃河燕國墓地M52西周早期墓出土的尊和卣,紋飾風格不一,但銘文相同;M253銘文和紋飾風格完全相同;另有1976年陝西寶雞竹園溝M7出土的同銘伯各尊和伯各卣。

尊卣紋飾風格基本一致。例如寶雞竹園溝M13西周早期墓出土的鳥紋尊和鳥紋卣、傳世的岡劫尊和岡劫卣,均為獨特的直棱紋和鳥紋,1976年陝西扶風莊白1號窖藏出土的豐尊和豐卣紋飾完全相同。

尊和卣在形製方麵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可以看出是人們有意所為。因為從眾多的尊和卣來看,西周時期共出的尊、卣有著相似的演變趨勢,均是由瘦高向粗矮發展,有的形製則完全相同。例如1976年陝西寶雞竹園溝出土的□季尊和□季卣,底部均有四獸足,其亦步亦趨的搭配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