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外交家們極為重視條約中的字句和語法,而中國的代表們並不細加審查,一覽即了。很容易看出來,他們焦慮的隻是一個問題,我們趕緊離開。”
這是中英雙方最後談判時,一位英國軍官對耆英、伊裏布、牛鑒等中方代表的描述。
在耆英、伊裏布、牛鑒等人眼中,“外交”一詞聞所未聞。他們急著要讓英國人走開,是覺得堂堂的朝廷一品大員、欽差大臣、封疆大吏,竟然要和蠻夷頭目麵對麵交談,還要平起平坐,簡直是莫大的屈辱。如果不是打敗了,如果不是皇上交代要與英國人接觸,他們三位爺才不願意見這些黃頭發藍眼睛的蠻人呢。以前都是十三行的那些商人才和蠻夷打交道的,現在這世道怎麼變了呢?
清朝君臣花了20年時間去適應和西方人直接麵談,之後采取慢慢了解所謂的“使節”、“條約”、“照會”、“公法”和外交規則、外交誠信。哦,原來世間還有一種叫做“外交”的東西。
那麼,中西方碰撞之初的道光君臣是如何處理對外事務的呢?
道光時期的大官,貪腐得一塌糊塗,卻都喜歡穿打著補丁的衣服,表明自己清廉節儉。為什麼?因為他們的皇帝穿著打補丁的衣服呢!官場就是這樣: 唯上。大臣都懂得揣摩皇帝的心思,皇帝主戰,維護天朝上國的尊嚴,大臣就絕對不會告訴他當時的吏治腐敗、軍備鬆懈、敵人虎視眈眈,更不會勸諫皇上以談判為手段、整頓軍備作為後盾。道光手下的大臣們自然深諳察言觀色之道,對道光的意思隻有順從,少有違逆--無論他們的情感和理智是否讚同。道光認為清朝是天朝上國,大臣就不能說要對蠻夷俯首投降;道光外交態度強硬,前線大臣即使到了萬不得已的情況,也隻能瞞著皇帝和英國人偷偷談判。這才有了香港島早已被英軍占領,琦善也已經接受了英國人的條件,乞和了,道光卻不知道實際情況,一味下令“痛殲蠻夷”的事情。在這樣的壓力下,琦善除了瞞報,別無他法。
接替琦善的欽差大臣奕山的做法更加“變通”,也更加無奈。英國軍隊兵臨廣州城下,局勢危如累卵,奕山打著白旗投降談判。談成了怎麼向道光皇帝交代呢?奕山奏報說英國人哀來“乞降”:“初七日(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七)……據守垛兵丁探報,城外夷人向城內招手,似有所言。當即差參將熊瑞升看視,見有夷目數人,以手指天指心,熊瑞不解何語,即喚通事詢之,據雲要稟大將軍有苦情上訴。……據稱英夷不準貿易,貨物不能流通,資本折耗,負欠無償……是以來此求大將軍轉懇大皇帝開恩,追完商欠,俯準通商,立即退出虎門,繳還各炮台,不敢滋事等語。”奕山的公文寫作能力很高,將主動乞降的人換成英國人,又通過英國人的嘴巴把自己答應的和談條件,比如追還商人欠款(戰前中國商人將拖欠英國商人貨款當做家常便飯)、同意通商等,一一說出,末了還不忘向道光展示英國人“立即退出虎門,繳還各炮台,不敢滋事”的美妙前景。道光帝果然信以為真。
官府宣傳的君臣一心,上下協同,大致如同此類。
朝野官員無奈的唯上之舉,是他們從千百年的君臣相處之道中總結提煉得來的。曆史和現實一再表明,隻要把皇帝哄好了,大小官員就能高枕無憂。與其向皇帝報告不好聽的實情,不如編些謊話讓皇帝高興。
思想如此的道光君臣,處理起鴉片戰爭的外交來會是什麼情景呢?
道光皇帝絕非畏戰之人,對戰勝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所謂“英吉利國”充滿信心。但是直到1842年,道光皇帝對英國的情況都不甚了解(他對本國的實際情況也不太了解),對英國方麵的談判條件也一無所知。可以說,道光不太明白為什麼要打這場戰爭。各地官員不想惹皇帝不高興,很少把英方的文書呈給朝廷。直到1842年7月15日,道光帝才收到耆英在奏折後麵附上的“英人告示”,告示隻是泛泛地要求通商。即使是這份道光皇帝輾轉到手的英國外交文件,也是耆英等人根據自己的意思“改造”的。因為英國人的文件是采取平等形式寫成的,沒有對天朝的尊敬,更沒有對道光的敬語。怎麼能把這麼“大不敬”的文件拿給皇上看呢?所以前線將文件改寫成了“乞恩”的語氣,將英國起兵說成向道光“申冤”。就是這些經過了改寫的條件,其中的硬性條件和隱含的平等意味,也讓道光覺得麵子掛不住,使他天朝大國的心理難以平衡,反而變得惱怒,更加覺得要維護天朝尊嚴。
前線官員費盡心思,讓道光皇帝能夠“俯知下情”,實在是迫不得已。他們很清楚戰爭已經不可能打贏了,必須讓皇帝知道敵人的和平條件。但是道光皇帝對扭曲的真相依然接受不了,並沒有如願同意和談,反而更嚴厲地下了痛剿令。
痛剿隻是道光的一廂情願罷了。大清朝已經失去了維護天朝尊嚴的實力。隨著戰事的失利和外交滯後,大清朝談判的地位越來越不利。戰爭使雙方的交涉地位產生逆轉。一年前琦善不願與義律會麵,現在是地方官們著急上火地主動與英國人接觸,希望皇帝盡快全盤答應英方要求。道光帝還抱有幻想,一再發出諭旨,對英國的“乞恩”,“地方萬不可予”,不同意英方的任何條件。耆英硬著頭皮與英方交涉,未果。議和大臣們也知道如果答應了英國的條件,即使議和成功,換來了和平,也會傷了皇帝的麵子,他們就會向前任一樣,被革職論罪。在別人手底下幹活真不容易。福建地方官想盡辦法,想挽回一些局勢,甚至策劃了一出由民眾代表出麵討要福州的演出,也沒有對英人產生任何作用。最後,萬般無奈的耆英等人幹脆向道光明言情勢,報告條約已草簽。道光最後不得不對條約給予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