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棉二斑葉蟎。體較小,約0.53mm×0.32mm,春、夏季淡黃色或黃綠色,秋季橙色。體背兩側各有長形黑斑1個,其外側3裂。
2.為害情況
麥岩蟎寄主為小麥、冷季型草坪等。苜蓿苔蟎寄主為小麥、加拿大早熟禾、多年生黑麥草、羊茅草、匍匐翦股穎;草地小爪蟎寄主為小麥、玉米、大豆、狗尾草、狼尾草、狗牙根、早熟禾、結縷草、鈍葉草;棉二斑葉蟎為害棉花、豆類及草坪草等。
草坪草被麥岩蟎取食後,葉片上會產生斑點或變棕、變黃。麥圓葉爪蟎通過銼刮葉片表麵,吸取汁液,受損葉片由於缺少葉綠素而帶銀色。受害組織在風吹日曬下易死亡,看似冬季因失水而死。
3.生活史及習性
麥岩蟎一年發生3~4代,以成蟎或卵越冬。次年3月中下旬越冬成蟎開始活動,越冬卵孵化。每年5月上中旬第二代發生,為該蟎的繁殖期。入夏後(氣溫高於20℃)產生越夏卵開始越夏,成、若蟎的數量下降。秋季部分夏卵孵化,在秋播麥田或草坪草上造成危害。麥岩蟎喜歡幹旱氣候,在晚冬、春秋季節活躍。朝陽坡麵、田間道或溫暖幹燥地方易發生蟎害。降雨或澆水可抑製其繁殖。
麥圓葉爪蟎一年有2個世代。第一代由越夏卵發育,從9月末到10月間開始發育,12月至1月達到種群高峰。第二代從3~4月第一代的為害最大密度時所產的卵開始發育,到溫度超過其能忍受範圍(>23.5℃)時,種群減小。雌蟎產下越夏卵。幼蟎孵化後很活潑,開始取食近地麵的葉鞘或柔軟的嫩枝。幼蟎與成蟎一樣,在夜間或白天爬向植物較高處取食,太陽升起後,從植物下降至葉片下的潮濕土壤表麵尋覓保護。麥圓葉爪蟎在冬天危害草坪和高爾夫球場,寒冷時期的濕暖天氣利於麥圓葉爪蟎發育。
棉二斑葉蟎一年發生12~20代,華北一帶以雌蟲爬入土縫、牆壁縫、樹皮下吐絲結網,往往成群蟄伏。當5日平均氣溫上升達5℃~7℃時越冬蟲態開始活動,當氣溫上升達10℃以上越冬卵相繼孵化,4月中下旬孵化為第一代。每年嚴重發生時期,東北、華北棉區7月下旬至9月下旬發生一次高峰;黃河流域於6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約發生兩次高峰;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於4月上旬至9月上旬發生3~5次高峰;一般都在6月底到7~8月間。一般6~8月份的降雨量和降雨強度對棉二斑葉蟎的發生有密切關係。降雨量多,降雨強度大,對棉二斑葉蟎有抑製作用。
蟎類的天敵較多,有多種草蛉、食蟎瓢蟲、六點薊馬、捕食蟎(如多室赤蟎Balaustium)等。
4.防治方法
(1)適時澆水。春季灌溉會抑製麥岩蟎繁殖,也會使草坪草加速生長,增強耐受性。
(2)選用抗性品種。如在結縷草中,細葉結縷草對麥岩蟎有抗性,溝葉結縷草、日本結縷草不耐蟎害。
(3)藥劑防治。蟎對有機磷或除蟲菊酯敏感,可用這兩類藥物防治蟎害,也可用殺蟎劑,如20%三氯殺蟎醇800~1000倍液防治。
(七)葉蟬類
1.種類與分布
中國草坪草上常見的葉蟬有大青葉蟬(Cicadellaviridis)、二點葉蟬(Cicadellafasciifrons)、黑尾葉蟬(NephotettixcincticepsUhler)。屬同翅目,葉蟬科。
大青葉蟬國內除西藏不詳外,其他各省區均有發生,以甘肅、寧夏、內蒙古、新疆、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江蘇等省區發生量大,為害較嚴重。二點葉蟬分布於東北、華北、內蒙古、寧夏及南方各省區。黑尾葉蟬分布於東北、西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華南等地區,以南方各省區發生較多。
2.為害情況
大青葉蟬主要為害禾本科草坪草、豆科草坪草、豆類等。二點葉蟬為害禾本科草坪草、小麥等。黑尾葉蟬主要為害結縷草、狗尾草、麥類、水稻等。葉蟬均以成蟲、若蟲群集葉背及莖稈上,吮吸汁液,使寄主生長發育不良,葉片受害後,多褪色呈畸形蜷縮現象,甚至全葉枯死。苗期寄主常因流出大量汁液,經日曬枯萎而死。在草坪草中,黑麥草和羊茅稍具抗性。
3.生活史及習性
大青葉蟬一年發生2~6代,以卵越冬。北京一年發生3代,越冬卵4月孵化。第一代成蟲羽化期為5月中下旬;第二代為6月末至7月下旬;第三代為8月中旬至9月中旬。成蟲有趨光性。非越冬代成蟲多產卵於寄主植物的葉背主脈組織中,卵痕如月牙狀,較整齊排列呈弧形口袋狀。若蟲多在早晨孵化,初孵若蟲群集於葉片上,以後逐漸分散為害,中午氣溫高時最為活躍,晨昏氣溫低時,成、若蟲多潛伏不動。
二點葉蟬在江西南昌一年約發生5代,以成蟲及大、中若蟲在潮濕草地上越冬。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越冬若蟲羽化,第一代成蟲於6月上中旬出現,陸續繁殖為害,12月上中旬仍能正常活動。
在寧夏銀川以成蟲在冬麥上越冬,7~8月為盛發為害期。黑尾葉蟬一年發生4~7代,由於成蟲產卵期長,各世代有明顯的重疊現象。在北緯30°~32°之間,如江蘇蘇州、上海、杭州等地,一年發生5代,各代成蟲的發生盛期為:第一代4月下旬,第二代6月下旬,第三代7月中下旬,第四代8月中下旬,第五代9月中下旬。主要以若蟲和少量成蟲在草地、田邊、休閑地越冬。成蟲活潑,白天潛伏在植株中、下部,早晨和夜晚在葉片上為害。高溫、微風的晴天最活躍。成蟲趨光性強,晚8~10時撲燈最多,天氣悶熱的黑夜,燈下蟲數也多,成蟲羽化後7~8天始產卵,14~16天產卵最多,卵多產於葉鞘邊緣內側,單行排列。若蟲多棲息在植株基部,少數在葉片或穗上取食。幼蟲共5齡,2~4齡活動最強,有群集習性,遇驚動時,便橫行斜走或跳躍而逃。
冬季少嚴寒霜冰,春季氣溫高,降雨少,有利黑尾葉蟬安全越冬,越冬死亡率低。發生最適宜氣溫為28℃左右,田間相對濕度75%~90%。一般自6月份氣溫穩定上升後,蟲量顯著增多,到7~8月高溫季節,發生量達高峰。凡夏秋高溫幹旱季節,有利黑尾葉蟬的大發生。
黑尾葉蟬天敵較多,有卵寄生蜂,寄生率較高。成、若蟲寄生天敵有撚翅目的二點櫛蟲扇(Halictophagusbipunctatus)和Tehigomenosorientalis及雙翅目的頭蠅Pipunculusspp.等數種。此外,多種蜘蛛、瓢蟲、隱翅蟲、步行蟲、獵蝽等對葉蟬的數量消長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4.防治方法
(1)在冬、春季鏟除田邊雜草。
(2)燈光誘殺。利用趨光性,在6~8月成蟲盛發期進行黑光燈誘殺。
(3)藥劑防治。在若蟲盛發期用以下藥劑防治:50%葉蟬散乳油1000倍液、40%樂果乳油1000倍液、90%敵百蟲1000~1500倍液、25%西維因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
(八)薊馬類
1.種類與分布
為害草坪草的薊馬種類較多,常見的有為害禾本科草坪草的小麥皮薊馬(Haplothripstritici)、稻管薊馬(Haplcthripsaculeatus)、稻薊馬(StenchaetothripsbiformisBagnall),為害豆科草坪草的主要有:端帶薊馬(Taeniothripsdistalis)、花薊馬(Frankliniellaintonsa)、苜蓿薊馬(Odontothripsphaleratus)。屬纓翅目,薊馬科。
小麥皮薊馬分布於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區;稻管薊馬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長江流域及華南各省區;稻薊馬分布於長江流域及華南各省區;端帶薊馬分布於河北、河南及南方各省區;花薊馬分布於浙江、江蘇、湖北、湖南等省;苜蓿薊馬分布於內蒙古、寧夏。
2.為害情況
小麥皮薊馬除為害禾本科草坪草、牧草外,還為害禾穀類植株、豆科、十字花科等植物的花器,嚴重為害的草坪草有無芒雀麥、披堿草、羊草、草地早熟禾、翦股穎等;稻管薊馬主要為害小麥、水稻及禾本科草坪草等;端帶薊馬寄主植物為豆類和豆科草坪草;苜蓿薊馬寄生植物有苜蓿、三葉草、羊草、披堿草等。
薊馬危害葉、芽和花等部位。嫩葉被害後呈現斑點,卷曲以至枯死;生長點被害後發黃凋萎,導致頂芽不能繼續生長及開花。特別是開花期為害最嚴重,在花內取食,搗散花粉,破壞柱頭,吸收花器營養,造成落花落莢。
3.生活史和習性
小麥皮薊馬在新疆一年發生1代,以紅色若蟲形式在地下和麥茬內越夏越冬。當平均氣溫達8℃時,越冬後若蟲開始活動;在旬平均氣溫達15℃時,若蟲進入偽蛹盛期。在天山北麓成蟲一般於5月上中旬開始羽化,初羽化的成蟲,常3~5條成群集中於寄主植物最上部的1~2片葉上的葉耳、葉麵處活動,行動是暴露的。在孕穗與吐芒期,成蟲經開裂的旗葉,潛入穗中。在吐芒至剛抽穗時,穗內數量達到最高峰,至揚花後成蟲相繼遷飛移去,穗上成蟲消退。
稻管薊馬在貴州一年發生8代,以成蟲越冬。越冬代成蟲3月份開始活動,3月底、4月上旬產卵繁殖。端帶薊馬在江西、福建一年發生6~7代,以成蟲越冬。10~11月成蟲遷入越冬寄生植株上,越冬期多群集在葉背麵及莖皮裂縫中,條件適宜能先在越冬寄主上繁殖1代。來年3月先在嫩頭上危害,開花後轉入花中危害。端帶薊馬的成蟲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始盛發,清明前後大量產卵繁殖,成蟲、若蟲均怕強光,白天潛伏在葉背或嫩葉上,特別是花內,行動活躍,能彈跳和飛翔。成蟲在花萼和花梗組織內產卵,經1周左右孵化。若蟲孵出後侵入花器內取食為害。1周後,老齡若蟲鑽入5~l0mm深的土中,蛻皮變為預蛹,然後化蛹,約1周後羽化為成蟲。溫暖幹旱季節有利於端帶薊馬大發生,高溫多雨對其發生不利。國外報道薊馬的天敵,有卵期寄生蜂(Megaphagmamymaripenne),另外,成蟲、若蟲有線蟲寄生。國內常發現的天敵有花蝽、瓢蟲、步甲類及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