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斜紋夜蛾
1.分布與形態特征
斜紋夜蛾(ProdenialituraFabr)屬世界性害蟲,俗稱蓮紋夜蛾,鱗翅目,夜蛾科。中國從南到北分布相當普遍,但以黃河以南地區發生較多。
成蟲體長14~20mm,翅展35~40mm,全體深褐色,胸背有白色叢毛,腹部前數節背麵中央有暗褐色叢毛,前翅灰褐色(雄蟲較深),斑紋複雜,內橫線及外橫線灰白色,呈波浪形,中間有白色條紋,環狀紋不明顯,腎狀紋前部呈白色,後翅白色,前後翅上常有水紅色至紫紅色閃光。
2.為害情況
斜紋夜蛾是一種暴食性害蟲,食性雜,寄主植物達99科290多種,喜食禾本科草坪草如黑麥草、早熟禾、細葉結縷草等及禾本科雜草,取食葉片和根部,發生量多時可將整個葉片吃光,致使草坪草成片枯死,且排泄大量的糞汙染草坪。
3.生活史及習性
斜紋夜蛾為一年多代害蟲,無滯育現象,各地發生世代數隨緯度的增加而逐漸減少,在廣東、福建等地全年均可發生,一般一年發生6~9代。華北地區一年發生4~6代不等。越冬蟲源問題尚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各地發生世代數雖有不同,但每年都是7~10月為害最重。長江流域多在7~8月大發生,黃河流域8~9月大發生,嚴重危害草坪草、農田植株和蔬菜等。
成蟲有趨光性,對糖、醋、酒及發酵的胡蘿卜、麥芽、豆餅、牛糞等都有趨性。卵多產在植株生長比較高大茂密、濃綠的邊際植株上。卵期長短隨溫度而異。在日均溫22.4℃時為7.3天,28℃時平均為2.4天,初孵幼蟲群集在卵塊附近取食,3齡前隻取食葉肉,留上表皮和葉脈,被害狀易識別,3齡後開始分散,4齡以後進入暴食階段,為害比較嚴重。晴天在陰暗處或土縫裏潛伏,陰雨天也會爬上植株取食,多數在傍晚後出來取食危害。幼蟲期共6齡,幼蟲期一般在日均溫21.2℃時平均為27天,26.8℃時平均為16.9天。幼蟲老熟後即入土在1~3cm處作橢圓形土室化蛹。土壤板結時多在枯葉或表土化蛹。氣溫在28℃~30℃時,蛹期平均9天,23℃~27℃時蛹期平均為13天。
4.防治方法
(1)誘殺成蟲。利用其趨光性、趨化性進行誘殺,如用黑光燈、楊樹枝把誘殺。每公頃地設置120~150個楊樹枝把或穀草把(或麥草、稻草)插入田間。製作方法是將楊樹帶葉砍下放置一天,剪成6~7cm長,5~8根捆成1捆(或將穀草等10~20株捆成1捆)。還可用紅糖6份、白酒1份、米醋3份加少量敵百蟲混合液或用胡蘿卜、紅薯、豆餅等發酵液放在大碗或小盆裏,放入田間黃昏時開蓋,黎明後取完蟲再蓋上,可誘殺大量成蟲,每5~7天換劑1次。
(2)藥劑防治。抓住幼蟲3齡以前點片為害的階段,在發生期進行田間檢查,每3~5天檢查1次,發現有點片為害情況即進行噴藥,不必全田噴藥。4齡後抗藥力強,且白天不出外活動,噴藥時間宜在午後或傍晚進行。
a.噴粉。2.5%敵百蟲粉劑;3%乙基稻豐散粉劑;3.5%甲敵粉;5%殺螟鬆粉。以上粉劑用量為22.5~30kg/hm2,對防治3齡以前的幼蟲效果良好。
b.噴霧。90%晶體敵百蟲1000~1500倍液;50%敵敵畏乳油1500~2000倍液;50%殺螟鬆乳劑1000倍液;50%西維因可濕性粉劑200~300倍;2.5%溴氫菊酯2000~3000倍效果均好。以上藥劑用量為750~1500kg/hm2。用80%敵敵畏乳劑或50%馬拉硫磷乳劑1125g/hm2超低量噴霧,效果亦很好。
另外,使用20%滅幼脲1號10~20mg/kg或25%滅幼脲3號15~20mg/kg藥液殺幼蟲效果在90%以上。
(3)人工防治。利用斜紋夜蛾產卵成塊的習性,成蟲盛發期,可人工摘除卵塊和消滅初孵群集幼蟲。
(四)草地螟
1.分布與形態特征
草地螟(LoxostegesticticalisLinnaeus),又名黃綠條螟、甜菜網野螟,俗稱花毛蟲、螺蟲,屬鱗翅目,螟蛾科,是北高寒地帶、北溫帶的大害蟲。中國主要分布於東北、西北、華北、內蒙古等地。
成蟲:體長8~12mm,前翅灰褐色,翅中央稍近前緣有淡黃色斑一塊,後翅灰褐色,沿外緣有兩條平行的黑色波狀條紋。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19~21mm,頭黑色,有白斑,胸腹部黃綠或暗綠色,有明顯的縱行暗色條紋,周身有毛疣。
2.為害情況
草地螟幼蟲食性雜,可危害35科200多種植物。初孵幼蟲取食葉肉,殘留表皮,3齡後食量大增,將葉片吃成缺刻,僅留葉脈。
3.生活史及習性
每年發生1~4代。華北地區一年2代,以老熟幼蟲在土中越冬。華北地區越冬代成蟲始見於5月中下旬,6月初為盛發期。第一代卵產於6月上旬至7月下旬,幼蟲發生於6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嚴重為害期,第一代成蟲出現於6月中旬至8月間。第二代幼蟲發生在8月上旬至9月下旬,一般為害不大。
成蟲晝伏夜出,對光有較強的趨性。草地螟喜產卵在三葉草、向日葵、灰菜等植物中、下部葉片及土壤表麵。幼蟲活躍,有吐絲結網習性。在成蟲交配時,溫度愈高,降雨量越大,產卵量愈高。
4.防治方法
(1)清除田間地埂、道旁雜草,以避免產卵;及時去除雜草。
(2)藥劑防治。90%敵百蟲1000~1500倍液、50%馬拉硫磷乳油500~1000倍液,殺螟杆菌或青蟲菌2000~3000倍液。
(3)國外用寄生於草地螟卵的一種赤眼蜂Trichogrammasemifumatum來防治草地螟。
(五)蚜蟲類
1.種類與分布
為害草坪草的蚜蟲主要有:麥長管蚜(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麥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禾縊管蚜(Rhopalosiphumpadi)、無網長管蚜(Acyrthosiphumdirhodum)、苜蓿蚜(AphismedicaginisKoch),屬同翅目,蚜科。
上述幾種蚜蟲分布極廣,均為全球性種類,在中國除無網長管蚜分布在北方地區外,其餘在各地區普遍發生。禾縊管蚜主要發生在南方,麥二叉蚜主要發生在西北、華北地區。
2.為害情況
前四種為害禾本科草坪草如雀麥、羊茅等。多年生黑麥草、葦狀羊茅對麥二叉蚜的抗性較強,麥二叉蚜不取食匍匐翦股穎、狗牙根、結縷草。草地早熟禾上如施肥過多會引起麥二叉蚜大暴發。苜蓿蚜為害豆科的三葉草。蚜蟲多聚集在植株的嫩莖、幼芽、心葉和嫩葉背、花器上,以刺吸口器吸取汁液,影響寄生的發育,使植株生長矮小,葉子蜷縮、變黃,嚴重時全株枯死。
3.生活史及習性
蚜蟲一年發生代數因地而異,一般可發生10餘代至20代以上,越冬蟲態也隨各地氣候不同。除禾縊管蚜在中國北方常以卵在薔薇科木本植物上越冬外,其餘4種或以成蟲、若蟲或以卵在草坪草或其他寄主上越冬。
麥二叉蚜最喜幼苗,常在苗期開始為害,瘠薄田為害嚴重。喜幹旱,怕光照,多分布在植株下部和葉片背麵。麥二叉蚜致害能力最強,在吸食過程中能分泌有毒物質,破壞葉綠素,被害葉麵呈黃斑,嚴重時下部葉片枯死,呈現一片黃色,嚴重影響草坪的美觀。麥長管蚜喜光照,較耐潮濕,多分布在植株上部和葉片正麵,抽穗灌漿後,繁殖量大增,並集中穗部為害。無網長管蚜介於麥長管蚜和麥二叉蚜之間,主要在葉麵和莖稈上為害。禾縊管蚜怕光喜濕,多分布在植株下部的葉鞘、葉背甚至根莖部分,嗜食莖稈和葉鞘。
蚜蟲天敵較多,主要有瓢蟲、草蛉、蚜繭蜂、食蚜蠅、蟎類、食蚜蜘蛛、蚜黴菌等,其中瓢蟲和蚜繭蜂較重要。
4.防治方法
(1)清除雜草,減少蟲源,適時修剪草坪。
(2)保護和利用天敵控製蚜蟲,在施用化學藥劑時充分考慮天敵。
(3)蚜蟲發生量大時,施用化學藥劑,如:40%樂果乳油1000倍液,50%馬拉硫磷1000倍液,50%西維因400倍液噴霧。
國外用殺蟲靈(acephate,OrtheneR)、除蟲菊酯控製蚜蟲的危害。
(六)蟎類
1.種類與分布
為害草坪草的蟎類主要有麥岩蟎(Petrobialatens)、麥圓葉爪蟎(Penthaleusmajor)、苜蓿苔蟎(BryobiapraetiosaKoch)、草地小爪蟎(Oligonychuspratensis)、棉二斑葉蟎(TetranychusJurticaeKoch.),屬蜱蟎目。
麥岩蟎主要分布在北緯34°~43°的地區,如北京、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河南、陝西、甘肅、江西等地;麥圓葉爪蟎分布於中國各省;苜蓿苔蟎分布於北京、河北、山東、陝西、浙江;草地小爪蟎分布於中國各省區;棉二斑葉蟎分布廣、寄生多,共計146個種。
(1)麥岩蟎。體較小,約0.66mm×0.34mm,橢圓形,褐綠色。背麵中央有一紅斑,自胸部直達腹部。足4對,橘紅色,第一對顯著較長,各足端有4根粘毛。
(2)麥圓葉爪蟎。體較大,約0.75mm×0.9mm,圓球形,黑色。背麵中央有一淡紅色背肛,足4對,橘紅色。第一對最長,第二、三對幾乎相等,各足端無黏毛。
(3)苜蓿苔蟎。體較長,約0.78mm×0.55mm,橢圓形,紅褐色。
(4)草地小爪蟎。體橢圓形,約0.47mm×0.32mm,淡黃綠色。背麵表皮紋路纖細,前足體中央縱行,後半體橫向,但在內骶毛間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