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每日2公裏癌症減半(2 / 2)

走對了功效加倍

走路有這麼多好處,但真讓它發揮實效,還得有五方麵的講究:

姿勢:不能太放鬆。曹建民指出,正確的走路姿勢應該是抬頭挺胸,目要平視,軀幹自然伸直;收腹,身體重心稍向前移;上肢與下肢配合協調,步伐適中,兩腳落地有節奏感。

速度:每秒走兩步。西安體育學院運動醫學教研室副教授苟波認為,快走應保證每次40分鍾~60分鍾。不少國家提出,每天要走6000步或10000步,其實就是對鍛煉時間的量化處理,大概每秒走兩步。運動講究循序漸進,剛開始鍛煉的人可先走半小時,再逐漸延長時間。快走時,心率應維持在每分鍾120次~140次,以身體微微出汗為宜。身體狀況較好的中老年人通過快走可能達不到出汗效果,這時可輔助慢跑,走跑結合,達到健身目的。

時間:下午四點後。很多老人習慣晨練,但陸一帆指出,早晨濕度大,不利於汙染物擴散,空氣質量不佳。對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來說,早晨鍛煉可能誘使疾病發作。專家指出,下午4時以後和晚上是運動的最好時間,這時關節靈活,體力、肢體反應和適應能力最好,心跳和血壓也較平穩。值得提醒的是,如選擇晚飯後走路,應在飯後半小時至睡前兩小時範圍內進行。

地點:道路平、空氣好。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武文強特別強調,公路邊不適合快走,車流量大,空氣質量差,且柏油路麵太堅硬,對膝蓋和腳踝衝擊力較大,相比而言,鬆軟的土路和塑膠操場更適合,還要繞開施工工地和環境複雜的道路。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馬長生建議,最好在公園等空氣質量較好的地方健走,可保護呼吸係統。

準備:穿雙好鞋,做足熱身。陸一帆表示,準備工作也很重要,一雙合腳的軟底跑鞋,可緩衝走路時腳底的壓力,並保護腳踝關節免受傷害;寬鬆舒適的運動裝和透氣的襪子也會讓身體更放鬆;隨身帶瓶水,可以少次多量地補充水分;糖尿病患者最好帶塊糖,預防低血糖意外。為避免運動傷害,快走前應先做一些伸展四肢的熱身活動,防止因步幅過大、頻率太快造成拉傷。

全球都在號召“走起來”

“步行是人類最好的運動!”美國心髒學會奠基人懷特博士總結畢生研究後如是說。早在22年前,世界衛生組織就將走路定為“世界最佳運動之一”,並呼籲男女老少什麼時候開始健走都不晚。如今,步行運動已經風靡全球。美國最新調查顯示,世界範圍內,最愛走路的是澳大利亞人,每人每天平均走9695步;其次是瑞士人,每人每天走9650步;在亞洲,最愛走路的是日本人,每人每天走7168步。

為鼓勵更多人健走,各國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值得我們借鑒。在美國舊金山,政府將鼓勵人們走路視為第一城市發展項目,為此增加城市綠化麵積,改造現有人行道,盡可能地鼓勵人們多走路。在英國,很多人加入了“走班族”,最有名的當屬前任首相布萊爾,帶頭動員百姓走路上班。英國甚至把“人人享有步行的權利”明確寫到了法律中,規定所有道路都要留出步行專用道。在德國,各級政府專門修建了很多步行道,甚至比汽車道還寬,如被占用就麵臨巨額罰款。為了響應健走的號召,很多德國企業每年獎勵走路上班的員工數百歐元的補貼。在荷蘭,每年舉辦一次全球最大的“走路節”,已堅持100多年,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上萬人來此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