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8月27日,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發生了一起患者家屬抓傷醫生的糾紛,此後,該院骨科主任馬瑞雪在微信上發表聲明稱,“我的科室將不再為該女子的孩子提供繼續治療,直到此事得到合理、公正和滿意的解決”。對此言詞,不管網友是點讚支持,還是憤怒發泄,爭論的焦點都是,醫生到底有沒有權利拒絕患者?從救死扶傷的醫德道義上說,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但在特殊事件上,醫生的拒絕或許是一種自我保護。
事件發酵幾天後,馬瑞雪二次發聲,詳述了事情經過:當晚,傷人者並未掛號,強行插隊讓醫生給她孩子看骨折;遭拒後爭執間抓傷醫生;當事醫生雖然受傷,仍堅持在她掛完號後為患兒做了檢查,進行了正規處理。醫生不存在過錯,有權要求傷人者道歉和賠付驗傷費用。然而,傷人者對這一合理要求表示拒絕,這才催生了馬瑞雪保護科室醫生的行為。
人常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馬瑞雪的聲明是拍出響聲的一隻手,那麼,傷人者對道歉等要求的拒絕就是另外一隻。在這次並不算複雜的事件中,誰對誰錯一目了然,犯錯者道歉賠償也是社會通則。然而,如此簡單的事件,一旦被放入敏感的醫患環境中就變得複雜了許多。因為持續的醫患矛盾讓大部分人習慣了先從“弱勢”的患者角度看待問題,卻常常忘了“強勢”的醫生在大眾麵前,隻是聲勢較弱的小眾群體。
醫生是一種職業,需要將救死扶傷放在首位;但同時,醫生也是普普通通的社會人,有尊嚴,需要被尊重。醫生在受委屈時,有討回公道的權利;在權利不能保證時做出相對強硬的反應,也在情理之中。就比如馬瑞雪的聲明,初看起來確實霸道了些,甚至有將患者拋在腦後的嫌疑,但這樣的“無情”出現在患兒生命無憂的前提下,說明他們並沒有忘了自己的天職是什麼。說到底,選擇用“拒絕”回擊“拒絕”,不過是“看似強硬,實則無奈”的一種表態。
事實上,馬瑞雪在這次事件中表現出的無奈,也映射了整個醫患關係的無奈。患者受了委屈,覺得投訴無門,於是選擇與醫院進行暴力對抗;醫生受了委屈,仍感無處說理,進而選擇拒診。若如此惡性循環,醫患關係必將成為一個死結。從這個角度來說,馬瑞雪的聲明雖然可以理解,卻絕對不能鼓勵。社會有其固有的秩序,醫療也有自己的規範,即便製度上尚存缺陷,醫患雙方也應各自遵守,相互尊重。理解從溝通開始,溝通從尊重開始,這是每個人都該牢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