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順治三年(1646)製定喪服製,確定五服關係者的喪服。斬衰(通縗(cui),粗麻布製成的喪服)三年服,係子、在室女為父母,承重孫為祖父母及曾、高祖父母持此服;孝服用生麻布製作,不縫衿(係衣裳的帶子)及下擺、麻冠、麻絰(die)(喪服用的麻帶兒)、菅(jian)(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細長,根很堅韌,可做炊帚、刷子等)履、竹杖。
齊衰一年服,侄為伯叔父母及在室姑,為親兄弟,為親兄弟之子及在室女,孫為祖父母,曾孫、玄孫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則減服喪期為五月、三月;孝服用熟麻布縫衿及下擺、麻冠、麻絰、草履、桐杖。
大功服九月,祖為眾孫、在室孫女,父母為眾子婦,伯叔父母為侄婦,為同堂兄弟及未嫁同堂姊妹;服用粗白布、冠絰如之、繭布緣履。
小功五月服,為(祖父親兄弟的)伯叔祖父母、(父親堂兄弟的)堂伯叔母……,還有緦(si)(細的麻布)服三月.
康熙二十六年(1687),下令禁止居喪演戲飲博;道光二十四年(1844),規定官員、士人、軍民沮喪27月,不得宴會、作樂,不得娶妻、納妾、門戶不換舊符。
盧小月養足精神後,她還不知道自己長啥兒樣,她就喚紅杏給自己梳頭。
清朝前期,梳妝台稱梳妝匣,它是一小方匣,正麵對開兩門,門內裝抽屜數個,麵上四麵裝圍欄,前方留出豁口,後側欄板內豎三扇至五扇小屏風,邊扇前攏正中擺放銅鏡,不用時,可將銅鏡收起,小屏風也可以隨時拆下放倒。
盧小月看著銅鏡裏的自己,隻可以看見這女孩兒長得還行,根本就不能細看自己的毛孔大不大,有沒有長斑,雖然也摸了一下自己的臉,還算是光滑。盧小月的眉頭一皺,心想:士為知己者死,男為己悅者窮,女為悅己者容,要是有一把鍍銀玻璃鏡就好囉。
中國在公元前2000年已有銅鏡,但古代多以水照影,稱盛水的銅器為鑒,漢代始改稱鑒為鏡,漢魏時期銅鏡逐漸流行,並有全身鏡。最初銅鏡較薄,圓形帶凸緣,背麵有飾紋或銘文,背中央有圓形鈕,用以安裝鏡子,清代乾隆(1736-1795)以後玻璃鏡逐漸普及。
小月看見紅杏正在給自己梳發髻,她突然噗嗤一笑,紅杏疑惑的問:
“小姐,紅杏好久沒見你這麼爽朗的笑了,什麼事讓你這麼開心”
小月笑是因為她從高一開始就一直留著短發,忽然看見自己濃密齊腰的長發,甚是歡喜,盧小月問:
“紅杏,你給我梳的是什麼頭飾”
紅杏苦著臉,說:
“去成親王府前,你得先把禮儀學好,不能讓他們笑話你”
“好呀,紅杏,你教我”
紅杏放下手中的梳子,急切的說:
“小姐,紅杏隻懂奴才的規矩,小姐要守的規矩得請李奶娘教”
小月拉著紅杏的手,仰著笑臉說:
“你跟我一起學,有你做對比,我會學得很快的”
紅杏小聲的嘀咕著:“要是性子也失憶了該多好”
紅杏給小月梳了漂亮的小兩把頭,先將全頭頭發束於頭頂,然後以一支長扁的發簪為基座,頭發平分左右,繞著簪子纏繞,梳成橫長髻,再用另一支簪子橫向插入固定;腦後的餘發梳成燕尾形扁髻,緊貼頸部。不過扁髻限製了頭部活動和躺臥。
紅杏給小姐的小兩把頭中間插上一朵潔白的時鮮的山茶花,小月欣賞著發型,突然問了一句:
“紅杏,你平時一天要幫我梳幾次頭呀”
“早上一次,小姐要是午覺的話,就再梳一次”
“那豈不是我一躺上床,頭發就得拆一下,這頭發使人睡著不舒服”
紅杏撐大眼睛,問:
“小姐白天不愛睡覺,大部分時間用在看書上了”
盧小月心想:書看累了,就想躺一會兒,我一天要躺在床上四五次,冬天更多,不愛梳頭才留短發,現在有現成的為我作頭的人,可是我有一副好心腸。
盧小月看著月牙木梳,說:“紅杏,以後我要是想梳頭的時候,我就叫你,反正平時深居後院裏,又不見客,不能麻煩你一天幫我梳四五次頭”
紅杏立馬蹲下,握著小月的手,眼眸流情的問:
“小姐,你是不是頭疼呀,大夫說,失憶的人會因為想起過往的事而經常頭疼,你要疼了,我去叫大夫,不能疼著小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