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非誠勿擾Ⅱ》,使得倉央嘉措這個名字,又開始流傳。
對於那首著名的《見與不見》,還有那首著名的《最好不相見》,很遺憾,早在08年時,我就曾在一個帖子裏就看過相關討論,說《見與不見》的作者,根本不是倉央嘉措,而是一位在家女居士。
至於現在流傳的版本《最好不相見》,倉央嘉措其實也隻寫了前兩句。他的原文是: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得生死作相思。
還有一首關於倉央嘉措的詩,也是膾炙人口:
那一天 我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 驀然聽見 你誦經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 隻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 隻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為輪回 隻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天 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不為超度 隻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 隻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 隻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夜 我聽了一宿梵唱 不為參悟隻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 我轉過所有經筒 不為超度隻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 我磕長頭擁抱塵埃不為朝佛 隻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萬大山 不為修來世 隻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飛升成仙 不為長生隻為佑你喜樂平安
這詩很好,隻是很可惜,這也不是倉央嘉措寫的。
倉央嘉措的詩,是典型的藏族斜體民歌,一般是四句,有時六句。但無論如何,不會有這樣多的排比句。有一支歌,是根據他的詩改編的,叫瑪吉拉米,意為未出嫁的少女。但對我們來說,我們隻在傳唱它的美,那就是著名的《在那東山頂上》:
在那東山頂上,
升起潔白的月亮。
瑪吉阿米的臉龐,
浮起在我的心上。
倉央嘉措為六世達賴喇嘛。很多人分不清達賴和班禪,在此稍稍科普一下:藏區黃教有兩大係統,他們其實都是黃教領袖宗喀巴的弟子,先後得到朝廷的敕封,逐漸政教合一,執掌西藏。一為達賴喇嘛,一為班禪博客多(後封為班禪額爾德尼)。達賴和班禪均為活佛,彼此政治地位相當,並且互為師徒。在選擇繼承人上,都采用尋找轉世靈童的辦法。
再補一句,達賴的意思為大海,喇嘛的意思為大師。班禪的意思是大學者,博客多的意思是有勇有謀。額爾德尼的意思是珍寶。這麼結合起來看,就明白這兩個稱號的意思了。
康熙年間,五世達賴病故了。他的弟子桑結嘉措對外界,包括所有的信徒和遠在中央的康熙皇帝隱瞞了死訊,長達十五年之久。康熙皇帝在平準葛爾的叛亂時,得知此事,十分震怒,桑結嘉措被迫找來一個貧苦的牧童少年,稱他是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他就是後來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
一般來說,活佛圓寂一年後,會有專門的人去尋找轉世靈童。即轉世靈童往往在很小時便被尋到,然後送往寺院裏,由指定的喇嘛教養學習。如今的我們,已不能了解曆史的真相。桑結嘉措派去的人馬,是怎樣從西藏南部一個荒涼貧窮的小山村裏,找到了這位十五歲的少年?成長的十五年中,倉央嘉措在這個名叫烏堅林村的地方,從歲月裏曾感受過怎樣嚴酷的冰霜,又曾於心中盛開過怎樣珍貴的花朵?我們不得而知。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倉央嘉措出身貧苦牧民,沒有強大的家族背景做為支撐,哪怕貴為達賴喇嘛,政教合一之下的西藏之王,很顯然也隻是桑結嘉措的一個傀儡而已。對於已經在民間有過十五年生活經曆而非從小生活在寺院中的倉央嘉措來說,這樣新的身份和環境是很難適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