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則 上善若水——道家的“上善若水”與企業家修煉(1 / 2)

早在2500多年前,有一次偉大的對話,它對於中國企業家來說可謂至關重要,但這次對話有時隻不過被當成一個曆史故事被後人演繹。其實,這次對話是中國文化史中的大事情,它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意識形態和哲學思維習慣,也影響了中國人的做人準則和理想人格目標,這次對話對當代中國企業家們的意義尤為重要。

這次對話發生在中國兩位最偉大的先哲之間。據史書記載,中國儒教的代表人物孔子與中國道教的代表人物老子,在黃河之濱,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境內,進行了兩位聖人平生唯一一次對話。這次對話可謂是中國古代史上兩位偉人之間關於思想的直接碰撞,但對話的主題卻是一件東西,一件我們經常見到的東西,即被老子稱為“萬物之本”的水。據傳,當孔子問及老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時,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子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子迷惑不解,問老子:“水有何德,可以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法呢?”老子看看孔子說:“最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永遠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是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就是因為它們願意處於下遊的位置,由此成為百穀的生命之源。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了,可水卻能穿透最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力量能超越於它。水最不願意與人爭、與世爭,總是默默無聞。水也最有包容性,它接納一切可接納之物,但自身卻保持潔淨,這是多麼偉大的德行。有了水的德行,我們就可以成為聖人了。”孔子聽完後恍然大悟,他離開老子後,三天不語,細品其中的道理,終成了一代至聖先師。

備受後人推崇的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字其實都是以“上善若水”及水的德行為中心來展開的。在老子關於道的哲學中,最接近於道的也是水。《道德經》第八章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說,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住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友愛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治理國家,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之人的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也就沒有過失和怨咎。這是水的上善與謙下品質,也是幾千年來中國人修身的最高哲學準則。

在中國的曆史進程中,有多少被稱為成功人士的名臣良相,其實都是“上善若水”處世之道的忠實執行者,而“上善若水”的哲學理念也是曆代統治者治國的中心哲學思想。對中國企業家群體來說,“上善若水”的哲學理念和處世之道也應該是他們必須要遵循的法則,如背離了這個法則,他們就會中途夭折,甚至會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