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則 道法自然——老子論什麼是一流的企業家(1 / 2)

什麼樣的企業家是最成功的,什麼樣的企業家是最差的,這個標準很難確定。有人說企業做得最大就最成功,也有人說企業最盈利就最成功,還有人說企業家有社會責任感就最成功。誠然,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隻從某一方麵來判定企業家的成功與否,不具備普遍性。其實早在2500多年前,中國的先賢老子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老子在《道德經》裏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句話的意思是:最好的領導者,部屬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領導,部屬親近、讚美他;再次一等的領導,部屬畏懼他;最差勁的則處處遭到部屬蔑視。最好的領導者最重誠信,沒有誠信則得不到部屬的信任與效忠。最好的領導者,其態度悠閑自然,不輕易發號施令,對部屬多鼓勵、少責難,如此而為,則事事順遂、功成業就,大家就會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老子的這句話為我們道出了什麼樣的企業家是最好的,什麼樣的企業家是最差的。

老子把管理者分成了四等,一等的管理者掌握了管理的精髓,做到了“無為而治和道法自然”,人們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他同時又堅守誠信的原則,這樣的管理者成功是很自然的。二等的企業家積極肯幹,做出了很多業績,大家都會親近他讚美他。三等的管理者,大家都怕他,不願和他交流,是獨斷專行的管理者。四等的管理者是由於他的無能統領不了員工,並被員工瞧不起。無疑,三四等的管理者領導的企業即使看似很成功,那也是暫時的,第二等的管理者雖然優秀,但是沒有達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老子告訴了我們做管理者成功的標準和做企業的終極目標。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這個企業的員工感受不到管理者的存在,企業達到了不用管理的無為狀態。企業具有“自動化”的功能,表現在“團體內的人員,都能夠自發自動去努力達成目標”,即員工能夠目標明確、自我管理、自我激勵,企業通過製定激勵機製和各項工作流程,既按製度規範嚴格要求,又強調人性化管理,關心員工,從而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在科學的組織結構運行下,讓員工自動自發地創造出好的業績,把個人價值與企業價值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為企業創造價值。這其實就是老子所倡導的“無為而治”管理理念。無為而治的管理其實就是“我無為而民自化”的境界。

管理企業達到了“無為而治”的境界還不算一流的企業家,一流的企業家還要堅守誠信的經商理念,因為誠信是立身之本。

企業家成功與否其實並不是看他的企業做得有多大,也不看他的企業能掙多少錢,因為這都不是做企業的根本。號稱中國乳業巨頭的蒙牛在短短幾年內發展可謂迅猛,其掌門人牛根生一度被中國人視為成功企業家的典範,但是蒙牛還是缺乏老子論述的一等企業家的條件。蒙牛很多的成功是運氣帶來的,而不是靠真正的管理帶來的。它千方百計用各種手段攻擊競爭對手以獲取短期效益,沒有建立一整套誠信體係和對企業、消費者負責的市場準則和管理法規,以至於企業不得不轉讓。由於先天不足,即使擁有國字號的中糧入主,也難免遭遇誠信門事件,以至於成為2011年度企業的反麵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