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前魯鴨場在勇闖“三關”中崛起(3 / 3)

聯邦德國農業考察團來前魯鴨場參觀時,驚訝地說,“你們采取的集中繁育、分散飼養,集中屠宰加工和銷售的經營:方式和我國的養鴨經營方式多相似啊!”

三、嚴格管理,猛攻質量關

前魯鴨場在成鴨質量上走過彎路,有過教訓。幾年前第一批白條鴨生產出來以後,黃禮帶著300隻去北京市內各烤鴨店推銷,沒想到都被拒之門外,原因是“質量不合格”。怎麼辦,黃禮下決心攻克這一關。他們走訪了北京幾個大烤鴨店,登門求教屠宰技術,並請名師去鴨場做技術指導,使職工很快掌握了屠宰加工技術。對各個工序的質量進行科學化、規範化管理,製定嚴格的崗位責任製,把產品質量落實到每一個人,白條鴨的質量上去了,市場也打開了。

首次“出師不利”和隨後補救措施的成功,使鴨場深深認識到,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對於一個完全依賴市場的村辦企業,沒有能使用戶滿意的優良產品,就根本無法生存。因此,前魯鴨場堅持質量第一的宗旨,大力推行全麵質量管理,建立了以場長為核心的三級質量管理網。在成鴨生產的全過程中,及時全麵把握種蛋、孵化、飼養、屠宰各工序的質量情況,采取自檢、互檢、抽檢相結合,初檢、中檢、最終檢驗相結合的方法,使成鴨的質量不斷提高,使企業逐步走上以優質名牌北京鴨取勝的道路。前魯鴨場猛攻質量的具體作法是:

(一)培育優質種鴨種蛋

鴨場外聘了養鴨專家,在對3萬隻種鴨測精後,選出2萬隻作為優質種鴨。優質種鴨經過科學配種,產出優質種蛋,一年可產種蛋400萬個。優質種鴨管理是保證優質種蛋的鍵,鴨場為此專門培訓了3名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幹,對種鴨場實行科學管理。為了管好種鴨場,他們在建鴨舍時就合理布局,以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鴨舍和水源間隔較大的一段距離,使鴨舍和鴨糞、鴨糞和水源盡可能互不幹擾,防止汙染。由於采取了種種措施,種鴨場三年內沒有發生過鴨病。

(二)科學孵化

要求出雛率全年平均要在85%以上。保證出雛率和雛鴨:的質量,是孵化階段最重要的兩點。這個場在選蛋、保持孵化溫濕度的均衡等方麵,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辦法和保證體係,場裏對孵化人員規定,出雛率每降低一個百分點,個人3工資降低1元;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日工資增加1元。孵化車間每周要將入蛋數、受精蛋數,出雛率等情況用報表形式上報場長。

(三)統一規定分散飼養的質量標準

對分散的鴨場和專業戶,規定肉鴨的飼養生長期必須足49天,體重必須達到2.7公斤。為做到這一點,前魯鴨場均為他們提供按特殊配方生產的飼料,對他們進行技術培訓和各種谘詢服務,幫助他們防疫。由於這些措施的落實,確保了產品優質出場。

(四)嚴把屠宰加工關

分三個檔次進行質量檢驗。一是屠宰前活鴨檢疫;二是屠宰後成品車間質量檢驗,三是銷售科再次質檢,車間還對工人規定了屠宰加工定額和質量要求,並據此確定了相應的獎罰辦法。

經過艱苦創業,前魯鴨場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現已形成總建築麵積3萬平方米的綜合場房,擁有520平方米的機械化屠宰加工場,1萬平方米的種鴨場,300噸的冷庫,7輛冷凍運輸車,日產50噸的飼料加工廠,年生產能力達到300萬隻,年產成品鴨180萬隻,實現利潤由1985年的70萬元增加到150萬元。但是他們並不滿足,又開始研究培養“北京鴨”的新品種;開始建造一個5000頭豬規模的養豬場;為了提高加工深度和廣度,還準備在近期內建設一個與外商合資的羽絨服加工廠。幾年前看來不起眼的這家村辦小場,今天確是令人刮目相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