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德悲劇的社會性(3 / 3)

龐德任七軍先鋒後,即有人密告曹操,說龐德故主馬超在劉備處任五虎上將,其兄也在益州為官,任龐德為先鋒是潑油澆火。因此曹操令龐德“納下先鋒印”,以致龐德“免冠頓首,流血滿麵告曰:“某自漢中投降大王,每感厚恩,雖肝腦塗地……惟大王察之。”(第七十三回)

龐德的話應該可以理解,但毛宗崗說他:“殺嫂絕兄,是為無親”,“背主從操,是為無君”,這種評論是苛刻過分的。馬超沒有安排好龐德的歸屬,不能責怪龐德背主。毛宗崗還說關平罵龐德“背主之賊”,“背主”兩字罵得切當,又說於禁忌龐德,是龐德背馬超的報應,這不能說沒有偏見。

龐德在水淹七軍、大勢已去,蜀軍發起四麵圍攻的最後關頭對部將成何說:“吾聞‘勇將不怯死以苟免,壯士不毀節而求生’。今日乃我死日也。汝可努力死戰。”而後又奮展神威,力突重圍,不幸被周倉撐大筏撞落水中被俘,可見龐德勇不懼死,這種人一般是不會不忠不義的。所謂龐德不忠不義是受《三國演義》尊劉貶曹傾向影響太深,毛宗崗在評論龐德這句話時就評論說:“此一句在被擒於曹操時何不說之。”(第七十四回)

其實《三國演義》在講到龐德被曹操擒拿時講得很明白,張魯受楊鬆調唆,欲斬龐德,對龐德失去信任,他太不了解龐德,隻是由於偶然的原因收留了龐德而已,龐德在張魯麵前受盡了委屈,被曹操擒拿時曹操親釋其縛,“以誠相待,龐德尋思張魯不仁,情願拜降。”而龐德在率七軍出征前被激發了滿腔激情,曹操對他也確實信任,所以他前麵背棄張魯,最後效死曹操是不難理解的。

馬超疑韓遂而自傷手足錯在馬超,也有愧於父親,是不義之舉,為張魯而與劉備爭奪既有負於父親還有愧於漢室,是不忠不孝之事,但他僅僅因為最後歸隨了劉備,所以人們對馬超非議很少,這都是奇怪的邏輯。薑維、夏侯霸被迫背魏降漢都無可非議,但《三國演義》對於龐德和魏延是不公道的。

三、龐德悲劇的社會性

魯迅說:“悲劇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劉再複認為:魯迅的悲劇意義是非常科學的,而這個科學性就體現在魯迅筆下的悲劇是有社會性的,是有深厚社會基礎的。

龐德的命運是悲劇性命運,龐德的生命是有價值的,是不亞於五虎上將、薑維之類人物的,但是我們看到了他的價值的毀滅,而且這種毀滅有著一定的必然性。比如龐德和關羽對陣,上司於禁居然在龐德射傷了關羽的有利關頭鳴金收兵,錯失了良機。後來於禁因為妒忌又拒絕了龐德發動進攻的正確建議,雖然龐德多次要求出擊,於禁也不允許,這種悲劇的必然性就可想而知了。而更為可悲的是,聰明的龐德卻沒有發現於禁的妒意,對自己的危險處境沒有察覺。我們且不說龐德是個忠義之士,但他身上至少具備了忠義之士的某些特征,一心建功立業,一心想為本集團多做點兒事,卻不懂得防範小人,保護自己,這種悲劇的社會性是有廣泛基礎的。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原來諸葛亮也深感自己地位低下,以至於一個實力弱小但自稱皇叔的人三次去拜訪邀請他下山,就感激得終生賣命了。這種賣命和龐德的拚死求戰雖然有所不同,但都有一定的悲劇性,都有一種社會下層求得社會上層賞識的努力和感激。

像龐德這種人骨頭生“賤”了,血管裏流淌的就是平民的血液,他是難以躋身於上層社會的,無論有如何的才華和貢獻,也難以心安理得地在上層社會容身,隻能被人利用而已,利用完了就容易被人遺忘,這也是研究者對其缺少研究的深層心理因素。研究者不得不承認他的大智大勇,也難以讓人信服地認證他的不忠不義,又在心理深處有點兒不喜歡他,所以就用忽略和遺忘來對待這位悲劇性的英雄人物。雖然龐德是個英雄性的人物,他的悲劇表麵上看也是英雄的悲劇,而不是祥林嫂、潤土等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悲劇,但龐德卻是英雄陣營中的小人物,他的性格、武藝才能、價值都是英雄型的,但他在上流社會中還是人們心目中的小人物,這也是構成他悲劇結局的本質性因素,所以龐德的悲劇也是平民的悲劇。龐德做先鋒拚死不要命的深層心理因素是要博得上流社會的認可,但這種努力一般是徒勞的,反倒會促成他的悲劇命運。像龐德這種英雄陣營中的小人物不止他一個人,而是一批人,有點兒一個社會階層的味道。關羽要與龐德決鬥,關平先是說:“父親不可以泰山之重,與頑石爭高下”;後來又說:“父親縱然斬了此人,隻是西羌一小卒耳”。骨子裏就把本事未必亞於關羽的龐德看輕了一大截,這絕不是關平一個人的看法,也絕不是對龐德一個人的看法,劉備拜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人為五虎上將時,關羽聞之大怒說:益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位與吾並列,可也。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居然不肯接受將印,幸虧費詩說破大義,關羽才接受五虎上將將印(第七十三回)。從關羽的話可以看出他如何小瞧老將黃忠,關羽也不是不知道黃忠的厲害,但他的標準並不是才能和貢獻,而是社會地位與親疏,所以對馬超就沒有意見。平民出生,曾經受過上層人物之氣的關羽、關平的等級思想都如此嚴重,至於豪門貴族的董卓、袁紹、袁術之流,把人物分成三六九等就再正常也不過了。